江南“小长安”慈城:古韵今风交相辉映

2024-06-12 22:22:08 来源:甬派

    三面环翠,一水前横。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的慈城,山川形胜、风物秀美,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县城。

    唐开元年间,名相房玄龄的族孙房琯来到这里,成为县城的首任县令。他将他未尽的“长安梦”翻刻至此,规划出“一河一街双棋盘格局”的江南“小长安”。

    今天的慈城,保留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街道、店铺、县衙、寺庙、民居排布严整,黛瓦青砖。“井”字形街巷布局自唐延续,是当代人研究古县城的活化石,有“江南第一古县城”之美誉。

    6月12日下午,2024全国主流都市媒体总编宁波行采访调研走进慈城,观民俗表演,看书楼重生,品非遗美食,赏戏曲弦音。在古韵今风交相辉映中,一座千年古城尽放活力与风采。

    冯骥才的抱珠楼“倡议”

    宁波有“书藏古今”之说。其盛时,全市范围内有包括天一阁、二老阁、五桂楼在内的知名书楼八十余座。其中慈城亦有多座,抱珠楼是其中之一。

    冯氏,为慈城大姓,走出过冯骥才、冯君木、冯定、冯贞群等名流。抱珠楼为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办,鼎盛于清道光年间,曾藏书万卷。

    冯本怀本人不仅收藏书籍,还参与书籍的整理、刊刻工作。抱珠楼历史上曾刻印发行过两部珍贵的地方文献,《溪上诗辑》和《溪上遗闻集录》。至今,宁波、杭州、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大连等公共图书馆及民间都藏有原刻本。

    令人惋惜的是,显赫一时的书楼,历经沉浮,部分珍藏遗失,建筑失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将已不多的残存藏书、珍稀刻本悉数捐赠给了西泠印社。

    2005年前后,抱珠楼的“前世”被慈城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钱文华考证出并找到实体建筑遗存。自此,抱珠楼走上“复兴”之路。

    “河蚌含珠”的四角亭、“八相之地”的吉祥八字厅,修复改造的过程中,古今融汇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营造全新的抱珠楼图书馆时,建筑师王灏团队从浙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鸡笼顶”螺旋藻井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穹顶结构,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心态。

    人散书散,人聚书聚。2022年抱珠楼重新开放之日,冯骥才先生以视频形式发起主题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倡议。冯骥才、李冬君、叶嘉莹、白岩松……珍贵的题赠跨越山河,共聚书楼,延续书香文脉。

    今天,集公共藏书阅读、文化艺术互动、学术研讨、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抱珠楼,文翰荟萃,群芳竞秀,既是年轻人感受民族文化自省与自信力量的空间,也是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范本。

    中共江北区委常委、慈城镇党委书记余宁说:“私人藏书文化是我们慈城耕读文化的典型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独家记忆。未来,我们将继续最大限度地激活抱珠楼‘众藏、共享’这一特殊属性,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文化传承、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古城旅游要素,拉长慈城旅游路线。”

    “这里将自然的风景与传统的古建筑以及现代的景观做了一个结合,市民在里面可以阅读、可以休息、可以参与各项活动,我觉得非常好,也是今天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点。”环球网全球化事业群副总监任智君在参观后表示。

    大师故里,“麒”韵流芳

    文献记载,慈城早在明代已是戏文之乡,“午前开肆,午后闭肆,击鼓吹箫,讴歌唱曲,凡戏玩无不为”。晚清至民国初年,慈城四季有戏,龙王戏、灯头戏、礼拜戏、庙会戏、太平戏、花熟戏、兰街戏、蓬头戏、开光戏、还愿戏……不一而足。

    就在这时,慈城走出了一位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

    周信芳生在一个艺人家庭,他的父亲周慰堂是慈城望族的后代,酷爱听戏,自己也登台。有一次,他认识了“春仙班”的台柱许桂仙,两人走到一起。

    受家庭影响,周信芳从小学戏。第一次登台演出时他还是七岁的孩子,“七龄童”之名由此而来。过了几年,他到上海演出,前台管事报“七龄童”,写海报的老先生误听成“麒麟童”。戏班和周信芳欣然接受并改用了这个艺名,而后红遍大江南北。

    周信芳和梅兰芳年龄相仿,曾同在一个戏班学艺,合作过多个剧目,时人称“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周信芳也是京剧的大胆改良者,对传统剧目作去芜存菁。他的舞台,无论唱念做打,还是在剧目、唱词、服装、扮相方面,都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设计,走在时代前沿,充满现代精神。他会把好莱坞电影男主角的形体表演运用到京剧舞台上,从华尔兹、伦巴中琢磨舞步,改良京剧的台步,“旧中有新、新中有根”。

    为了让周信芳戏曲艺术有根可寻,2022年初,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在慈城落成。艺术馆坐落于原张尚书房,一进门,古朴典雅的氛围和一抹亮眼的红引人注目。错落有致的花草石木、富有韵味的青砖灰瓦,混搭上现代气息的红色廊桥,充满张力又大胆时尚。

    在这里,可以读到周信芳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家乡情缘、爱国情操,戴上耳机聆听韵味醇厚的旧时唱片。节假日,庭院里还有戏曲表演可供聆赏,管弦清音,水色弥漫,迤逦之声起江南。

    “我觉得宁波的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厚,在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我们看到了京剧的传承和创新。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老百姓解决了温饱之后,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宁波,在江北慈城,有这么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地方,非常值得我向朋友们推荐。”中国晚报协会会长刘海陵在参观后有感而发。

    据了解,自开馆以来,集内涵和颜值于一身的周信芳戏剧艺术馆业已成为慈城文旅融合的打卡地、展示传统文化的新窗口。“今年恰逢周信芳先生130周年诞辰,我们已在邀请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参与纪念活动,让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在千年慈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周信芳戏剧艺术馆负责人王锦文说。

    “真理”的力量

    “真理,并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好像是玄虚的、神秘的,而是实在的、平凡的。”这句话出自一本旧书——《平凡的真理》。

    该书的作者名叫冯定,1902年出生在慈城一个工人家庭,1926年1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

    思想是时代的先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冯定就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书于1948年、数十万字的《平凡的真理》一书,便是“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本通俗哲学书,没有艰深玄奥的术语,而是用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话来讲述真理的平凡性和实在性,使新哲学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武装万千大众的精神武器,影响深远。

    “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这是冯定常说的话。他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改造逆境、解决矛盾的过程。直至1983年逝世,他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开路领航。

    为了让“真理”的光芒照亮更多人,近年来,慈城恢复了冯定故居,建成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真理园”。一份份珍贵的手稿著作、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了冯定不平凡的一生。

​    在“红色印记”展厅,四明大地上的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用鲜血和生命追寻真理、践行真理的故事,被生动展示。

    在这里,观众可以回顾百年党史,感悟真理伟力,赓续红色血脉,在沉浸式体验中有所思有所悟。中共江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冯定同志励志奋进向上的力量,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动力。(记者 顾嘉懿 张海玉 摄影 潘苗 通讯员 王雪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