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即“搭桥”,希望在绿苗!16家媒体记者远赴云南原始森林,探寻生态环境修复的社会力量

2023-10-31 08:35:09 来源:半岛新闻网

彩云之南,74万余株树苗正无声地扎根高原之巅,长成后,它们将成为连接受阻隔的两个滇金丝猴族群的基因交流之“桥”。近日,由蚂蚁集团牵头组织,极目新闻、财经网、北京青年报、中原网、内蒙古日报、半岛都市报等16家媒体组成的森林探访团,一起走进云南省云龙县高原原始森林,探访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共同探讨社会力量以公益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道路。

记者在栽植华山松树苗

云龙是云南松种资源基因库,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栖息地。2019年8月,蚂蚁森林捐资支持的“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启动,这也是“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后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

一路惊心,跋涉5小时终到高原营地

10月27日一大早,迎着朝阳,“森林探访团”正式出发,赶往位于云南省云龙县的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情况。

云南属于高原,多山,驶往目的地的路上,一山晴,一山雾,风景各不同。云雾迎面涌来,有种“向云端”的感觉。狭窄的山路上,迎面驶来的车,有不少都画着“红脸”,司机师傅解释说,云南多棕土,车辆跑过土路水洼,就会留下这种印迹。

森林探访团向蚂蚁森林752号林块行进

两个多小时后,记者一行来到云龙县检槽乡的山脚下,沿山再向上行驶到造林队营地,还需要两个多小时。进山后,山间道路变得异常难行,一侧是高山岩壁,一侧是悬崖深谷,不时会经过滑坡路段,路上遇到落石,需要合力搬开才能继续行驶。山路十分颠簸,安全带锁扣也紧紧锁住,让人动弹不得。车辆费力爬坡时,人坐在车内,身体也不自觉地跟着使劲,用力保持平衡。

山里没有信号,当海拔高度逐渐接近3000米时,高原反应渐显,耳压有变化,有些不适。转角蹚过一处洪水冲刷过的溪水后,树木茂密得遮蔽起来,阳光已穿透不过来,山路也更加崎岖,车轮出现打滑。看着沟壑对面的原始森林,仿佛触手可及,但蓦地又缩回手来,高耸得让人想找牢靠的东西抓住。沿途一路惊心,对讲机里不时传来领队“注意安全,慢点开”的提醒。

中午时分,经过近5个小时的跋涉,记者一行人终于来到造林队的营地——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一处林间草地,周围都是绵延的高山,朵朵白云漂浮在山腰,风景十分秀丽。从“泥猴”似的越野车上下来,由于一路太颠簸,记者腰椎间盘的旧疾有些复发,调整了半天才舒缓过来。山顶空气稀薄,不自觉开始呼吸用力。

栽下74万余株树苗,让金丝猴告别近亲繁殖

在营地短暂休整时,记者见到了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董利斌。他向记者介绍,该保护区总面积共21.7万亩,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南片区是天池片区,面积9.7万亩,北片区面积12万亩。“尽管种植区域内原有的植被覆盖率很高,但在这里,科学种树以修复生态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董利斌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在云龙种植的种树为华山松、云杉和冷杉,都是适合当地高山的乡土树种,项目实施至今,一共种了7500余亩山林,栽植树苗74万余株,全部验收合格。这些树木长成后,能达到“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效果。

造林队员讲解栽植华山松树苗的注意事项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徐会明补充说道,在保护区的北片区,有180只滇金丝猴,在天池片区有20只滇金丝猴。南北片区中间有一段是破碎的林带,需要通过种树修复破碎的林子,建一条南北连通的滇金丝猴生境廊道,让南片区、北片区的滇金丝猴连接起来,让它们的族群能有基因交流。

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龙川子山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成为了斑点状的树丛,胆小且谨慎的滇金丝猴不敢从空地经过,猴群不得不“分居”在一座大山的南北两侧,相隔四十公里。“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因原始森林林带的断裂,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猴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长此以往的‘近亲繁殖’会带来滇金丝猴种群面临退化甚至灭绝的风险。”徐会明说。

人背马驮,网友“拇指种树”他们变成现实

在营地炊木生火做饭,一行人补充体力后,开始跟随造林队员上山种树。记者这次要去的是蚂蚁森林752号林,面积738亩,计划栽种树苗数量为81858棵。该林块位于造林队营地上方山脊,约1个小时步行路程。尽管大家有登山杖助力,可比起肩扛锄头和树苗的造林队员相比,体力和速度依旧落后不少。一路上,大家喘着粗气攀登,交流时,一句话也要拆开几部分说完。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方翔是这一项目种植养护的主要执行人,登山途中,他向记者讲述了种下每一颗树苗的不容易。“在云南云龙的种植地,分布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间,种树所需要的物资,都靠人背马驮,还需要克服山间多变的天气及高海拔反应,纯靠人工完成种植。”方翔说,参与这一项目以来,他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高山上,把全国各地网友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用拇指“种”下的树,真正变成一棵棵栽下的树苗。

森林探访团一行人栽种树苗

一株苗长成一棵树,至少要等20年,要等它们连成“桥”,让两座山上的滇金丝猴见面,这可不是急得来的事。方翔告诉记者,他们在云龙的种植,是从几厘米高的小树苗开始的,而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因此,这个项目不仅需要下“苦功夫”完成种植,还需要持之以恒进行保护和养护,在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更无法“立竿见影”,需要秉持对生态环境向好的长期守望。

山脊上小树苗连片,记者栽下一棵华山松

沿途经过一片片树林,记者看到,树上挂着一缕一缕蜘蛛网一样的丝状物,方翔告诉记者,这些叫做松萝,是滇金丝猴喜欢的食物之一。除了这个之外,滇金丝猴还喜欢吃云杉、水杉的嫩芽。此外,松萝还是一种空气质量的指示植物,这片高原上环境优美,还有充足的食物,成为适宜滇金丝猴生存的家园。

终于到达752号林块。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标识木牌,后面高耸的山脊草原上,连片种植着华山松小树苗,场面十分壮观。可记者观察发现,与其他地方种树不同的是,这里栽下的树苗,外围用三根木棍支撑,木棍外还围上了铁丝网,这又是为何?造林队员解释说,这是对小树苗的保护措施,防止被山上放牧的牲畜吃掉。“树苗先扎根,后长个,等三年以后小树苗长大,这些保护措施就可以拆掉。”造林队员说,之后,这些扎下根的树苗会以每年15-20厘米的速度生长,大约需要20年时间长成,树龄可达数百年。

蚂蚁森林752号林块

新栽种的树苗需要用木棍和铁丝网保护起来

挖坑、栽苗、踩实、支护……只用几分钟的时间,造林队员就完成了一棵树苗的栽种。看到造林队员栽种树苗的娴熟动作,记者主动申请亲手栽下一棵华山松树苗。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栽种树苗前,造林队员向记者讲解了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山上种树选位置时,需要以三角形排列,这样能更充分得获取雨水养分;挖坑时,要从低处向高处方向挖,这样低处的坑壁比较垂直,高处的坑壁相对斜缓,能更好地拦住雨水。此外,要挖出一个合格的树坑,深度要控制在30厘米左右,宽度要控制在40厘米左右,这样对于不到一米高的小树苗来说最为合适。

蚂蚁森林752号林块已栽种的满山树苗

记者接过锄头,按照这些要领挖起坑来,山上的地质较为松软,很快便挖好了树坑。造林队员递过来一棵嫩绿的树苗,提醒记者栽种前需要把系在根部的培土营养袋撕掉,不然小树苗无法在土里扎根。栽下树苗扶正后,需要先填进一半的土踩实,然后再把剩余的土填进踩实。而后,记者用一个木锤将三根木牢固地棒楔进土里,用一块铁丝网缠绕在木棍外固定,至此,一棵华山松树苗才算栽种完成。

当记者与这棵树苗合影后,蓦地想起来,好像少了一个浇水的环节。面对疑问,造林队员笑着说,这些树苗多半在雨季期间栽种,降雨和山上流下来的水足够浇灌树苗,无需额外再浇水。

特写

种树人:深山里一呆就是20多天,种树“种”出喜事

在山上,记者见到了一对特别的夫妻,丈夫赵定宝和妻子杨瑞桃,他们都是造林队的队员。“这是他种树‘种’出来的媳妇!”一旁的队友打趣地说。原来,赵定宝和杨瑞桃都是山下的村民,一个住在山北,一个住在山南,“当初要不是为滇金丝猴种树搭桥,我们俩就在山两边见不到面,缘分到了挡都挡不住,在种树的时候我们相遇了。”赵定宝笑着说,这是他“种”出来的喜事。

造林队员赵定宝和妻子杨瑞桃

起初,赵定宝扛起锄头加入造林队时,觉得有些纳闷,“这里不缺树啊,但听领队说,这树是给滇金丝猴种的,我一听就来劲了。”从小就生活在山上的赵定宝知道,放牧曾经是山里人最主要的生计,牛羊呆的时间长了,林子变得星星点点,后来变成了光秃秃的山,而破碎的林子阻隔了滇金丝猴的迁徙之路,长此以往,会有族群灭绝的风险。

“一只滇金丝猴的寿命只有30年左右,山里的路没有捷径,我没走出过大山,也没干成过啥大事,但我知道我们现在正在干的,就是给山里攒福气的事。”赵定宝说,在山上种树十分不容易,树苗等各种材料需要人背马驮,光爬山就好几个小时,而且越是下雨,越是他们忙的时候,山上没电没信号,而他们经常一呆就是20多天。

蚂蚁森林752号林块已栽种的满山树苗

即便如此,赵定宝这些造林队员,却从未因为辛苦而退缩。“山里的时间走得慢,只要我们走得再快一些,就能一起多种一些树,然后守着这片林子,看着它们长大。”赵定宝说,一座山,一群人,干着干着,这山不知不觉就被树苗填满了,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了家。“开始,就想给滇金丝猴搭座‘桥’,现在一上山看到满当当的树苗,心里就高兴得很。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虽然再过20年才能看到结果,但我相信,我们种下的树,一定会成为滇金丝猴的家。”赵定宝的语气十分坚定。

延伸

青岛海底种“树”,为生态保护合作提供更多可能

其实,种下一棵树容易,但在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一片绿色生态的种子需要久久为功。在全球探讨“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议题下,2019年8月,“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全国各地的网友可以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申请在云龙种下适宜的树种,由蚂蚁集团捐资联合专业机构修复滇金丝猴种群间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这也是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后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

云龙种植项目,不仅为滇金丝猴搭建基因交流通道,也为各地修复生态廊道探索了积极的经验。资料显示,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蚂蚁森林捐资支持的“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记者了解到,2023年8月,蚂蚁集团公布了公益项目“蚂蚁森林”运行七年来的整体情况:从2016年8月项目启动至今,蚂蚁森林已累计捐资支持了全国22个省份的生态建设,与20多家公益机构合作,总计种下了4.75亿棵树、参与共建了31个自然保护地、守护着1600多种野生动植物。七年来,蚂蚁森林不仅见证了超过6亿人的低碳生活,还通过各类生态公益项目的实施,创造了种植、养护、巡护等累计370多万人次的劳动增收机会。

而在青岛,蚂蚁森林也种下了一棵棵“树”,它们不在山上,而在海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种树”,这听上去很疯狂,以前几乎无人涉足,但确是真实的现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在青岛、威海和烟台的近岸海域,有大面积的海草床,这种海草名叫鳗草,又称大叶藻,其构成的海草床是修复和保护近海生态的重要渠道。在海草床中,可以找到超过70种生物品种,每平方米底栖生物超过1000个。2022年,蚂蚁森林首期捐资2800多万元支持“山东东楮岛海草床修复”项目,至今已累计向滨海湿地修复系列项目捐资6493万元。此外,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个环保公益团队有关海岸线沙滩净滩的项目也得到了蚂蚁森林的支持,助力青岛海岸线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依山傍海的青岛,山海资源禀赋优异,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这份弥足珍贵的自然财富,是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的坚实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相信今后,社会力量在以公益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会有更多的探索与可能。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