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河南】濮阳: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2023-07-17 20:52:38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濮阳7月17日电7月15日,“乡村振兴看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实地感受濮阳乡村振兴的强大势能。

  从蔬菜大棚超过2万余座的福堪镇,到发展特色种养带动870户群众稳定增收的企业,再到一心为民谋发展的“蘑菇书记”赵玉甫……河南省濮阳市乡村振兴干劲十足,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福堪镇是南乐县最偏远的乡镇,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上世纪末福堪人通过到山东寿光等地学习交流,引进西瓜种植栽培技术,成功种植西瓜、豆角等各种瓜果蔬菜。从最初的简易塑料大棚到如今的智能化温室大棚,一代代福堪人不断探索、引进新技术,将瓜果蔬菜产业做成了富民兴镇的大产业。

蔬菜种子实现全自动化播种。张香丽 摄

  “马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共有各类大棚136座,其中简易拱棚33座,冬暖式钢架大棚92座,智能化育苗温室11座,主要种植2K吊藤西瓜、紫光圆茄、螺丝椒等十余种瓜果蔬菜,年销售额达8000余万元,提供岗位3000余个,人均增收达5500余元,村集体收入达到70余万元。”福堪镇党委副书记石亚军说。

  育秧大棚里,70岁的老杨正为一排排的茄苗喷水。张香丽 摄

  2022年,该园区在南乐县范围内率先成立福堪镇果蔬产业发展委员会,把周边6个村吸收到产业发展委员会,形成了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新发展思路,实现了福堪镇果蔬产业从过去的“各自为战”到现在的“抱团取暖、帮带发展”的新跨越。

  截至目前,福堪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蔬菜专业村已达15个;蔬菜大棚2万余座,现代化农业园区5个,交易额过亿元蔬菜交易市场1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一处。目前,福堪镇已成为三省交界处瓜果蔬菜集生产、初加工、交易、物流一条龙服务新中心。

  在南乐县东寺庄村,返乡创业者王艳艳成立的河南恒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办得红红火火。车间内,经过6次醒面6次抻面等工序,一根根手工挂面被制作完成;蔬菜大棚里,一串串阳光玫瑰颗粒饱满;钢架保温羊舍里,一只只湖羊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大棚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

羊舍里的湖羊。张香丽 摄

  “当时了解到老家有很多空闲的土地,每年仅除草费,都要花掉100万,就想着回来把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不仅省去了除草费,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王艳艳说。

  2017年,王艳艳回到东寺庄村老家,并注册成立河南恒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启返乡创业的新征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她将恒牧集团发展成了集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等于一体的集团公司。

一串串阳光玫瑰颗粒饱满。张香丽 摄

  在帮扶模式上,该公司与384户脱贫户签订协议,进行湖羊托管,脱贫户只需购买湖羊,公司负责养殖售卖,每年定期给签约脱贫户分红800元;将羊舍每年15.2万元的租金作为帮扶基金,实行差异化帮扶,298户脱贫户每年户均受益500余元;托管脱贫户土地38户58亩,每户每亩每年保底收益1200元;带动50户脱贫户在种养项目上转移就业,每月增加务工收入1500元;农、光、牧齐发展,共带动了周边870户群众稳定增收。

  在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每天都要到食用菌基地看看。在他心里,在大棚里安静成长的菌菇们是他的“宝贝”。

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整齐有序。张香丽 摄

  2017年,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一个在清丰县范围内推广种植食用菌的带贫产业规划诞生了。作为马庄桥镇唯一的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又具有蔬菜种植基础的赵家村,被选为项目落脚地。

  近年来,在赵玉甫的带领下,赵家村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截至目前,该村共建设食用菌大棚650座,配套规划建设菌包厂、冷库、烘干房、大地密码电子商务平台、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等,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食用菌基地。

大棚里菌包整齐排列。张香丽 摄

  该基地与广东薪界生物有限公司合作组建河南丰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日产7万包茶树菇菌包生产线,实现周年生产,年产茶树菇菌包1500万包、鲜菇8000吨,年产值9000万元,带动赵家周边群众务工400余人,每人每月实现务工收入3000元。

  不仅长得好,更要卖得好,得让乡亲们尝到“甜头”。2018年,村里开始通过电商销售蘑菇,从一开始的两个人两台电脑,发展到现在的160人,每年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2.5亿元。

新鲜采摘的茶树菇。张香丽 摄

  “我们刚做电商时,一天只有几个订单,快递员嫌少,都不愿来收货。去年,我们这儿的‘揽收王’一个人就挣了30多万元。同时,电商还大大带动了纸塑包装、保鲜冷藏、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赵玉甫说。

  基地办公区南边,是一座标准化菇棚。棚顶,片片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为大棚里的空调供能。掀开门帘,一排排、一层层钢架上,鹅黄色的茶树菇争先恐后地撑开小伞,浓郁的蘑菇香气扑面而来。

  “这是今年引进的‘菌光互补’项目,项目一期投资2.6亿元,在基地的300个大棚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光伏板与食用菌在土地租赁和设施投入上实现成本共担、单位面积土地高效多层次利用,实现‘一地生多金’。”赵玉甫说。(张香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