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的门诊迎来10岁的阿卜杜拉和13岁的帕提麦,这两位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小朋友不是普通的门诊患者,而是刘海鹰团队从新疆喀什“挖”来的救助对象。
过去十余年,刘海鹰和团队行程30余万公里,走遍西藏、新疆等16个省份54个县市,为6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患者“送医上门”,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6人次,为130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带来希望。
“马秀才”
刘海鹰从医30余年,他出生在河南安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身患多种疾病,一家五口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支撑。贫病交加的家庭让刘海鹰立志从医,获得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1995年,31岁的刘海鹰远赴德国黑森骨科医院及德国脊柱外科中心访问学习,两年后学成回国。
200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刘海鹰牵头组建了脊柱外科团队。他常年坚持在手术一线,平均一个星期要做20台手术。完成如此高强度的院内诊疗后,他还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带着团队远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偏远贫困地区,为患者义诊。
记者:你平常已经满负荷工作了,为什么周末还要跑到高原上去?
刘海鹰:因为我们看到我们救助的手术的这些最重的最难的都在高海拔地区,包括贫困地区,像上海、杭州医疗条件好,到不了那么重的程度。
记者:别人可能是病人找医生来,你是跑到山里去挖病人去。
刘海鹰:开始想能做多少是多少,能救一个是一个。
2006年,在四川省凉山州做义诊时,刘海鹰遇到17岁的彝族孤儿马秀才,他因罹患脊柱侧弯畸形合并严重脊髓发育畸形,整段胸椎侧弯后弯已达80多度。因压迫到神经,马秀才的下肢肌肉不断萎缩,逐渐发展到因行走困难而辍学,又因贫困而得不到治疗。
刘海鹰:他家在大凉山那块,那都不通车,走了几里路走到村里面,村里面都是茅草棚子,家徒四壁,他学习挺好,水泥墙上都是奖状。他问我能不能帮他,我说能。
那年11月,马秀才被接到北京。刘海鹰在全院发起募捐,解决了马秀才的手术费用。术后休养半年后,马秀才重返课堂,并于2010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学。在他的辅导下,他的弟弟妹妹也先后考上了大学。三个大凉山孤儿的命运由此改变。2014年大学毕业后,马秀才回到大凉山,成为彝族聚居区甘洛县的一名公务员。
记者:如果没有那次义诊。
刘海鹰:估计他还是家徒四壁,经过这个事改变了他这个家庭,他大学暑假还到我们医院做志愿者,觉得帮助特别有意义,帮了他,他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得西拉姆”
马秀才的幸运如何复制,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困扰着刘海鹰。经过多方奔走,2011年,刘海鹰发起成立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开始尝试集结各方力量,无偿救助贫困重症脊柱疾病患者。
刘海鹰:马秀才那个事以后还有王秀才,这个秀才那个秀才经常在门诊有这样的,来的时候特别期望期待的眼神,大夫你给我做吧,我说可以,但是没什么钱,我总不能每个都像马秀才那样,去号召全院医生捐赠吧。基金会成立以后,资金来源大部分靠医患共建,或者患者的家属知道这个事捐款,就是全民向善,有的病人一百二百,二百三百,人数非常多,这样就把爱心进行了传递。
有了基金会的资金保障和脊柱外科团队的技术支持,刘海鹰终于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把在义诊中发现的重症患者带到北京治疗。2017年,刘海鹰在四川理塘遇到13岁的得西拉姆,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当时身高只有1米3,脊柱侧弯程度达到100度以上。得西拉姆被刘海鹰带回了北京,由基金会承担其手术费。经过几个月的头盆环牵引治疗,得西拉姆的身高被一点点拉伸。
然而,在得西拉姆手术日期临近的时候,刘海鹰自己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因常年操刀,常年长时间站立,刘海鹰的身体出现了心脏血管阻塞、腹主动脉闭塞等病症。为此,他已经动过三次手术,体内安装了两个支架。当时,医生会诊的结果是刘海鹰必须马上接受手术,但刘海鹰要权衡的,是如何安排得西拉姆的手术。
记者:这样的疾病伴随你多少年了?
刘海鹰:十多年,早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肯定自己动脉硬化比别人提前,另外长期高负荷站立的情况下血流不畅,腹主动脉、髂总动脉整个堵塞。
记者:每一样拿出来都是一件可能会危及生命的大事,您就这样一笑了之。
刘海鹰:整天在手术台上面对着生死,也可能有些麻木了。
距离2019年春节还有4天,得西拉姆迎来了自己的手术。5个小时的手术,刘海鹰用19颗螺钉重塑了得西拉姆的脊柱。
刘海鹰:主要想牵了这么长时间不容易,从藏区给她接过来也不容易,把手术顺序调了一下,给她先做。给她做手术的时候,我血管堵塞,疼得特别严重,真的咬着牙给她做下来的。
经历了八个月的治疗,得西拉姆从1米3“长”到了1米6的正常身高。这个被刘海鹰从四川理塘带回来的小女孩儿,终于能够挺起脊梁迎接新的生活。
“折刀人”
2021年6月,刘海鹰收到一份来自河北邯郸的申请。34岁的秦瑞渊患脊柱后凸20余年。父亲去世后,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无法持续服用药物,秦瑞渊的病情逐渐恶化,身体弯曲度超过150度,成了俗称的“折刀人”。
如果不做手术,秦瑞渊的心肺功能长期受损,未来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手术失败,有可能截瘫甚至死亡,难题落在了刘海鹰身上。
刘海鹰:下颌都顶在膝盖,你想他怎么吃饭,每天只能看着他脚下那一丁点的土地。
记者:像你已经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这要是万一做不好还不如人家过去,你内心没有一丝犹豫吗?
刘海鹰:肯定也嘬牙花子。但是你如果不做的情况下,除了外观以外,对他来说蜷曲成这样对他心肺功能受影响,所以说你就要找平衡点。
记者:但有没有一种可能,现在150度,我们为了安全我们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你这个手术万无一失,那我们就恢复到90度就行了。
刘海鹰:你要90度,他还是看的脚下的这片地,他看不见天看不见对面的人。
2021年8月18日,刘海鹰向这台高难度的脊柱矫形手术发起了挑战。刘海鹰操刀的约五个小时里,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刘海鹰:摆体位的时候他蜷曲,你想这么大一个驼峰,我们平时这么高站在手术台上,但是这个你得弄一个加厚的脚凳上去,上去以后探着头在那做。截骨的那一个小时是最紧张的,截骨以后给他掰直的过程,复位的过程那个是最紧张的。
记者:到哪一个阶段你在心里真的说我已经把全力都尽完了。
刘海鹰:他躺平了的时候,一般像这种病人只能侧着,一辈子躺不平。
记者:第一次听到对于脊柱外科医生来说,看到病人躺平是快乐的事情。
刘海鹰:现在时髦的一个词语躺平,原来肚子蜷在一块,没法洗的,你把它扽开以后腹部的皮肤都发亮。
经过4个多月的康复治疗,秦瑞渊终于挺直了腰杆。2021年12月25日,秦瑞渊康复出院。告别的那天,刘海鹰一直送他们到门外。
秦瑞渊:看到蓝天了,终于看到蓝天了,以前只能看到地,现在能看到天了。
刘海鹰:那天云彩也特别好,那个画面一辈子也忘不了。
2021年9月,刘海鹰被授予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除了义诊和手术救治,目前刘海鹰把重点放在“共筑脊梁、重在预防”项目上,通过在青少年群体中筛查出早期的脊柱畸形患儿,从根本上减少重症脊柱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