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要闻 注册登录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丨宁夏:跨越千年贫困 向“新”加速先行

2021-06-04 16:58:45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银川6月4日电 题:宁夏:跨越千年贫困 向“新”加速先行

  新华社记者王磊、邹欣媛、马丽娟

  

 

  这是6月3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焕发新生;狠下决心修复生态绿色转型,一度黄土裸露、倚重倚能的西北小省区向“新”起跑。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干部群众勠力战贫奔小康,秉持壮士断腕、代代接力的精神重塑山川。脱贫不是终点,宁夏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机遇下,正奋力踏上发展新路。

  携手共富奔向康庄大道

  孟夏时节,闽宁镇园艺村刘昌富家大棚里的巨菌草郁郁葱葱。

  这种原本适宜在南方生长的优质牧草,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带到干旱少雨的宁夏,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幸福草”,更见证了东西部持续20多年携手战贫的山海情谊。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右二)与农户交流菌草种植技术(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刘昌富老家在素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雨水奇缺、沟壑纵横,“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曾是西海固的贫困常态,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的西海固群众不得温饱。

  脱贫,曾一直是宁夏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6年,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和宁夏建立起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次年,“闽宁村”在宁夏首府银川市永宁县一处戈壁滩破土动工,开创全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移民之先河。

  如同今年热播电视剧《山海情》所演,1997年林占熺帮助刚搬迁的农民种菇致富,是最早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之一。刘昌富带头种菇,第一年就挣了7000元,“从没见过这么多钱,比过年还高兴”。

  

 

  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此后25载,11批福建援宁工作队、8万闽商奔赴宁夏逐梦,以闽宁命名的一座座产业园区、学校、医院等拔地而起,曾经只有8000人的闽宁村如今已升级为6.6万移民安居乐业的闽宁镇。

  山海异域,同舟共济。闽宁协作探索出了一条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张克连(右)在宁夏同心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设备教学(2020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尽锐出战,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缺水曾是西海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最突出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起,宁夏持续实施水利工程纾解“水困”。2012年,宁夏启动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110余万山区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如今,宁夏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5%。

  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66岁的陈得银对吃水难记忆犹新,过去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要到3公里外排队担水,“泉眼冒出一小滩水,用瓢连泥舀到桶里。”2018年自来水送到灶头,他感叹:“老先人都没想过这样的好事儿!”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震湖乡毛坪村村民魏继明在家中院子里接自来水(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11.7万户困难群众住进了安全住房,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西海固人的贫困命运已被改变。

  

 

  位于宁夏同心县旱天岭村的闽宁协作扶贫车间,村民在机床前忙碌(2019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不懈守护“三山一河”绿意

  贺兰山脚下,一处矿坑改造的休闲公园里,杨柳依依、流水潺潺,游人散步乘凉,好不惬意。几年前这里还满地砂石,尘土飞扬。

  这座公园位于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其前身是采砂场,2008年企业面临资源枯竭,在政府号召下转型发展酿酒葡萄种植。2014年,银川市政府投资6亿元与酒庄共建公园,修复矿区的同时让市民享受绿色空间。

  

 

  这是2020年10月3日拍摄的宁夏志辉源石酒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公园开放3年来共接待40多万游客,我们重点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生态观光农业,效益是可持续的。”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说。

  

 

  5月29日,市民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散步游览。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从废弃矿坑到“网红”公园的逆袭,是宁夏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的生动案例。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宁夏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经过多年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宁夏森林覆盖率已从1958年建区时的1.5%增至2020年的15.8%。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构筑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和黄河为重点的“三山一河”生态安全屏障。

  宁夏人的“父亲山”贺兰山富含煤矿、硅石等矿产资源,半个多世纪大规模的开采,让山体满目疮痍。2017年,宁夏壮士断腕,彻底关停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等,并对保护区及外围进行生态修复,如今贺兰山已重新成为岩羊等野生动物的乐园。

  

 

  生态修复后的宁夏石嘴山市贺兰山石炭井大磴沟矿区(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由“焦黄”到“润绿”的历史性转变来之不易。宁夏人铆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实现山河再造。

  固原市彭阳县1983年建县时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90岁的彭阳县首任县委书记贾世昌还记得当时的彭阳“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农民在“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里刨食,“必须种草种树,才有生路”。

  此后历届彭阳县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推,一个流域接着一个流域治,森林覆盖率从建县初的3%提升至目前的30.6%。如今俯瞰彭阳,云雾缭绕中层层梯田如水波般荡漾开去,美不胜收。

  

 

  一只岩羊站立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峭壁上(2019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理念牵引高质量前行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能源金三角“十四五”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上,宁东基地的氢能产业引发关注。

  “氢能开发将为解决碳排放约束找到一条科学路径,宁东已先行先试布局绿氢全产业链。”宁东基地管委会氢能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闫新民说,初步测算,如用绿氢耦合煤化工部分替代煤制氢,宁东基地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3000余万吨,降低能耗1200万吨标准煤。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展示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从黑色煤炭到白色烯烃,再到氢能产业,在绿色转型、减少排放方面持续“领跑”。

  这一切成果得益于宁夏以绿色为底色,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国家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赋予宁夏,全区各地挖掘独特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塞上江南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旱作梯田(2019年8月13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全国乳企巨头“抢滩”共建全产业链项目、枸杞深加工产品生产线建设提速、“星星的故乡”等星空旅游新IP上线吸睛……一批批特色产业正在宁夏开花结果。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曾不被看好的种养业跻身高端市场。2021年初,宁夏盐池县举办了一场拍卖会,单只滩羊最高拍出5313元,溢价率高达144%。

  从“小而散”到“小而美”,秘诀在于创新,引入滩羊基因编辑育种、提高精细加工率、线上线下销售齐发力,盐池滩羊品牌价值已高达71亿元。

  

 

  在宁夏盐池滩羊集团的高标准屠宰加工厂内,工作人员对滩羊进行基因检测(2020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才能更轻快。近期,宁夏开展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的“四权”改革,为推进先行区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权改革重在节水增效、盘活增值、降污增益、植绿增绿,今后宁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章可循。

  “宁夏水资源短缺、利用效率偏低,先行区建设关键在水、难点在水。”宁夏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说,通过改革创新,宁夏将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节水用水治水体制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

  

 

  在宁夏盐池滩羊集团的高标准屠宰加工厂内,工人在精细分割滩羊肉(2020年1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