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中国赢在其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庞大而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消费者群体。
5月30日凌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快速交会对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彭博社、《南华早报》等多家外媒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英国《卫报》评价,考虑到国际空间站可能于2028年后“退役”,“天宫可能成为地球轨道上唯一的人类‘基地’。”
一段时间以来,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到中国“人造太阳”维持极端温度的时间大幅刷新世界纪录,中国在尖端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功备受外媒瞩目,其成就国际社会有目共睹。谈及中国科研近年的飞速发展,外媒往往聚焦两个关键词:创新,人才。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5-6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的创新优势》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创新。文章还纠正了曾经的错误判断:2014年《哈佛商业评论》曾以《为什么中国无法创新》为题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但仅仅两年后,有史以来最短时间内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10家公司中,有8家是中国企业——8家中有6家是在文章发表那一年(2014年)成立的……如今,一些最具创新力的海外公司正从中国那里寻求创意。”文章分析,中国赢在其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庞大而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消费者群体。
《南华早报》30日发表了题为《北京的“太空梦”依靠年轻人推动》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可能是太空探索领域的后来者,但中国希望年轻的工程师和指挥能带领它“超越无限”。文章注意到,参与中国航天计划的人员平均年龄近年不断下降,许多团队的平均年龄为30岁;1992年至2003年,中国火箭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8岁。美国《国会山报》此前的报道指出,中国正在计划聚集科研界“最优秀最聪明的人”,以扩充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世界级科技大师。
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从随处可见的电子支付,到点亮星空的宇宙征途,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天下英才,为人类文明福祉贡献更多智慧。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自主科技创新之路只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