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
“菜园子”直通“菜篮子”
本报记者 曹文轩
提起菜篮子,跨上自行车,天刚蒙蒙亮,家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的王义伟便赶着去两公里外的营根农贸市场。“这里新开了‘平价菜店’,隔三差五来转转,买一次菜能比之前省下十几块钱呢!”
近年来,海南省把菜价稳定作为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民生工作来抓。通过成立菜篮子公司,增加平价菜店布局设点,启动物价上涨联动补贴,完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等方式,加强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努力破解菜价高的难题。
琼中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少,蔬菜自给率低,每年5—10月又受高温、高湿、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菜价常年居高不下。县委、县政府整合国企资源,成立海南中部菜篮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启动“稳保供惠民生平价蔬菜”工作。
“公司每天从海口直接采购茄子、油麦菜等17个品类约2吨的蔬菜,投放到县里11个农贸市场和部分超市的平价蔬菜销售专区。”海南中部菜篮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章福告诉记者,“经过前期多方的市场调研,采用直购直销的方式,能够有效压缩中间环节溢价,实现平抑菜价。”
与此同时,菜篮子公司与本地18个蔬菜基地,建立订单式种植引导,保证本地蔬菜优先供给本地市场,让“菜园子”直通百姓“菜篮子”。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高旋介绍,琼中17种主要蔬菜价格持续回落,平均下调15%—25%。
医保
扫码就医便民利民
本报记者 周亚军
在地处偏远的海南省万宁市北大镇北大村,村医黄业来走家串户巡诊多了一个“秘密武器”:诊断开药之后,拿出“村医通”刷脸验证,就可以为村民办理药品结算报销,村民不用再跑村卫生室报销。
在海口,出门总是忘带医保卡的王先生,通过手机扫码成了全市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完成扫码支付的第一人,他笑着夸赞说:“手机扫码就医,这法子便民利民!”
在海南,通过个人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系统,老百姓无须去医院,就能查看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用翻看病历,就能清楚自己过往的就医记录……医疗保障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还不止这些。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织密织牢医疗保障网,努力打造便捷的医保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海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正式上线启用,不仅实现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整合,还通过与民政、扶贫、税务等部门的定期数据同步、数据统计同级部门共享,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健康扶贫等各项政策在定点医疗机构的“一站式”结算。
同年,“村医通”便民服务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目前,省医保局已为318个乡镇卫生院、6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54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功能多元的“村医通”移动终端。
生态
绿色产业鼓了腰包
本报记者 曹文轩
“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还有五险一金,这样的日子以前都不敢想。”一年前,在外务工的原蓝洋农场22队职工杨勇回到家,成了海南省儋州市莲花山景区的一名保洁员。离家近,年收入比外出打工增加了1万多元,每每和人谈到这份工作,杨勇脸上总是堆着笑。
20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儋州市蓝洋农场靠山吃山,大量开采石灰矿,植被严重破坏、林地涵养能力严重退化、废石废料堆积成山……
“每次开采,炮声震天响,常有村民和家畜被飞石砸中。山体护不住泥沙,每逢暴雨,泥石流倾泻而下。土地不能种,家畜不好养,日子过得越来越紧。”杨勇说。
在儋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海垦旅游集团立足产业调整规划,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并打造“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莲花山景区。种下3万余棵树,铺下200余亩草皮花木,清理垃圾2600多车……两年过去,莲花山千疮百孔的山头重新披青吐绿。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如今,农旅结合的景区里,不仅风景能卖钱,嘉宝果等特色产业也鼓了职工腰包。依托景区建设和温泉资源开发带来的人气,周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目前,莲花山景区已为原农场职工和周边村民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平均工资2600元,40多个贫困户因此实现就业脱贫。
饮水
农民喝上了放心水
本报记者 朱荣鹏 王欣悦
“管水员就是为村民服务的。”叶显飘是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五尧村的管水员,每天巡查供水设备、消毒清理,是他的一项日常工作。村民家的自来水管、水龙头出现损坏等问题,都打电话让叶显飘上门去维修。
长期以来,海南省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着建设容易管护难的问题。很多市县农村地区,水塔建设起来,自来水管网延伸到户,但由于管理不到位、供水设备容易损坏等原因,使用率不高。
近年来,海南省深化农村饮水安全改革,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护机制。市县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通过社会采购服务模式,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农村供水管网运行管护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
临高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临高县创新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模式,通过“公司+村民管水员”管养分离、分工合作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难题。
省水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海南由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阶段转入农村供水保障阶段,将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省水务厅正在部署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管理实施方案(2021—2023年)编制工作,建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管理制度,逐步解决农村供水短板问题,真正落实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交通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本报记者 王欣悦
从海口市出发,沿环岛东线向南,第一站就是琼海市。过去20年,博鳌亚洲论坛擦亮了一张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沙美村,隶属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虽然同东屿岛近在咫尺,却压根留不住人。“过去,我们进出村,都要从附近的山脚下绕行。原本几百米的路,绕行山脚就变成了十几公里。”沙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锦锋说。
2017年10月,琼海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第二年,6.4公里长的博鳌镇沙美内海旅游公路就建成启用。沙美村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椰树、湿地、天蓝、海碧……国内外游客纷纷打卡,让沙美村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也吸引村民们陆续回归。
“每次回沙美,都有新变化。”眼看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何忠林果断放弃海口月薪两万的工作回乡开起农家乐,现在全家一起上阵,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2000多元。
2020年,村民符育瑜从旅游学校毕业后,也回到沙美村当导游。“今年3月已经拿下了导游证,打算学点英语和俄语,游客会越来越多,沙美会越变越好。”
咖啡屋、农家乐、琼海公道饭店……像符育瑜、何忠林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还有不少。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近5年来,海南省建成了旅游资源路325.53公里,覆盖16个市县,“公路+乡村游”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住房
小区规范管理受欢迎
本报记者 周亚军 朱荣鹏
海南省海口市民朱忠宁在琼苑广场小区住了10多年。他回忆,有一次楼上跑水,自己家的屋顶、墙面、家具全都浸了水,物业不仅不帮着解决问题,反倒态度恶劣、言语粗暴,当时就想卖了房搬走。
物业纠纷逐年增长,小区治理这“最后一百米”,牵动千家万户的心,是不容小觑的民生大事。特别是海南有大量的“候鸟”人群,冬天来过冬,夏天又离开,谁家要是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是没锁好门窗,协调起来费时费力,容易引发物业纠纷。
眼瞅着业主和物业之间好多矛盾不可调和,老党员陈多光学习政策文件,带头成立了小区业委会。为了避免小区陷入混乱,他不是首先想着把老物业撤换掉,而是花时间促进老物业改善服务。在仍旧不改的情况下,业委会才通过竞聘的方式选聘新物业入驻小区。
“老物业管理差,账务不透明,业主怨声大。新物业能耐心倾听业主诉求,大家有事没事都愿意到物业管理处聊天。”朱忠宁说。
“我们成立了由业委会、业主与物业三方共管的账户,所有收支都公开透明。”陈多光说,打开业主查询系统APP,每一笔收支都清清楚楚,有了疑问,还能随时查询。
原来脏乱差的小区,如今是海南省物业管理的示范。在省住建厅指导下,省市业主委员会协会正在海口市美兰区大力推广琼苑广场经验,让更多老百姓住得更舒心。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