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
5月14日上午,细雨蒙蒙,记者走进九重镇邹庄村,两旁的行道树绿意盎然,宽阔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两层小洋楼分立两边,走在邹庄村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这个最美移民村的幸福模样,感受着家的温暖和惬意。养殖规模扩大了,新村光伏发电,葡萄采摘园、猕猴桃等果蔬园基地……一切都让人目不暇接。
5月14日拍摄的南水北调工程陶岔渠首
“总书记吟诵诗句肯定丹江口水质”
初夏时节,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烟波浩渺,景色分外美丽,一幅秀美的画卷。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通水,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一路北上,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沿线地区的20多座城市正式调水。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
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日起,一渠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从渠首这个“水龙头”喷涌而出,一路高歌北上。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移民搬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40多万人,谱写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的移民精神。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横跨线路达1432公里,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截至2021年5月13日,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80.06亿立方米。受水区24座大中城市、127个县区用上“南水北调水”,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900万人。
“当时总书记站在丹江口水库的坝上,看着眼前清澈无比的丹江水滔滔不断地向北流去,吟诵了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既是总书记对丹江水质的肯定,也是对移民群众和库区人民对水质保护的肯定。”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情绪激动。
“非常感谢总书记对我们库区干部群众的关心。总书记的肯定,为我们今后工作增添强大动力,保护这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淅川县永恒的使命,我们全县干部群众将牢记总书记指示精神,持续做好保水质护运行这项工作,继续贯彻‘水质保护不彻底,就是彻底不保护水质’的理念,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护好南水北调这一利国利民工程,造福子孙后代。”卢捍卫表示。
渠首环境监测中心采样人员介绍当时取样丹江水质时的情况
“让沿线人民喝到放心干净的南水”
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时,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进正在采集水样。
“总书记问,现在的水质怎么样了?我回答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一直稳定在二类及以上标准,总书记拿起监测用的容器看了看说‘品质不错’。”
总书记问,监测的水质怎么样?黄进说:“今天监测是一类,我们监测了两项因子,一项是pH,一项是溶解氧,溶解氧是一类。”
黄进说,总书记平易近人,和监测人员说话时微笑着,非常和蔼。
“我看到总书记的时候激动万分,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感觉我们的工作职责神圣,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一定会做好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的监测、预警、防控工作,保障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让沿线人民喝到放心干净的南水。”
5月13日下午为总书记开船的丹江大观苑游船船长邓亚峰
“总书记坐上我开的船”
“我今年46岁了,开船二三十年,能够为总书记服务,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5月13日下午,丹江大观苑游船船长邓亚峰和同事们难掩兴奋之情。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面碧波千顷,山水相连,独具姿彩。丹江大观苑是丹江口水库周边自然景观较丰富的区域,是镶嵌于丹江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书记上船后,我驾驶船只在水面上行驶了约40分钟。”
邓亚峰告诉记者,停船后,他和同事站在船头。“总书记和我们打招呼:‘大家辛苦了’,我们所有船员齐声回复:‘总书记好’。”
邓亚峰说,自己难掩内心的激动,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岗位,夯实本领,为海内外游客做好服务。
5月14日拍摄的邹庄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更上一层楼,三个儿子都住进‘别墅’”
从内邓高速渠首站出发,沿渠首快速通道行驶2.5公里左右,便到了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
68岁的邹新曾,是邹庄村里评选出来的“最美保洁员”。
5月13日下午,总书记来到邹新曾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
“总书记来我们家,就在这个沙发上坐,你们来坐一下……”记者在邹新曾家里采访时,他开心地指着客厅里的沙发说。
他说,总书记平易近人,非常亲切,“就跟电视上一样样的”,总书记和他聊天,就好像他和亲戚、邻居拉家常。
邹新曾老家在油坊岗村,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他在2011年搬迁到了现在的邹庄村。
“在老家时,住宅条件差,只有五六十平方米的瓦房。”邹新曾说,他家有3个儿子,当时房子根本住不开。当时,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南方打工,三儿子上大学。
家里人多,土地也多,全家老小主要靠31亩地生活,靠天吃饭,好的时候年收入2万多元。
搬到邹庄村,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去的邹新曾住的地方,是邹新曾大儿子的家。这个院落就是带院子的“别墅”,两层小楼,温馨宜居。
由于有3个儿子,邹新曾家分了3个这样的院落,都是窗明几净的“别墅”。
5月14日,邹新曾夫妇在自己家里向记者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家时候的场景
“舍小家为大家,支持南水北调,不想回老家”
在邹新曾的客厅里,放着他在老家拍摄的全家福——一个破旧的瓦房前,或坐或站,共13口人。
当年移民时,村干部做工作,他非常支持。“舍小家为大家,大力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邹新曾说。
全家福的旁边,放着直播架。邹新曾说,那是他大儿媳做电商直播,主要卖化妆品。
客厅的墙壁上,粘贴了10张他孙子的奖状。邹新曾说,孙子准备考研究生。
谈及现在的收入情况,邹新曾和老伴全德飞更是心满意足,前些年,他购买了馒头加工设备,开起了馒头店。后来村里、家里事务太多,他关停了馒头店。
他说,通过土地流转,很多村民奔上了幸福路,土地流转给附近一家公司,村民可以得到分红。由于邹新曾家的土地离那家公司有一段距离,他的土地没能流转,“种地还有农业补贴”。
邹新曾说,现在,他家年收入约12万元。
“如果现在老家的房子还在,你想回去,还是想留在新家?”记者问邹新曾。邹新曾说,虽然经常梦到老家的事情,但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现在只是清明节、过年时去老家祭拜一下逝去的长辈。
邹庄村有多家小超市,65岁的曹阳祥也开了一家。总书记走到他家的小超市,询问他的家庭情况,还站在玻璃柜台前,询问产品销售情况,并指着柜台里的高活性干酵母了解情况。
曹阳祥一家7口人,母亲85岁了,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孙子、孙女在上学。
以前,曹阳祥也外出打零工,由于需要照料年迈的母亲,他选择了在家创业,现在他的家庭年收入七八万元。
移民工作改变了曹阳祥人生,搬进新家的那一天,成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从那天开始,他的家逐渐走上了幸福路。
“生活好了,移民过来一年收入七八万”
76岁的葛中英,坐在自家门口,照顾着自家小卖部的生意。
“见着总书记没啊?”
“见着了、见着了!总书记没来我家 ,但我看到他,也听他说话了。”老人笑着说。
环顾老人的两层楼房,电视、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门前树立着邹庄村平价超市的牌子,一楼大厅的几排货架上摆满了商品。
老人说,这个小卖部平时都是大媳妇照顾着:“今天去练车了,不在家。”
下午2点10分,老人大媳妇葛冬娥回来了,她正在九重镇驾校练车:“今天我出来练车了,我该考科三了。”
葛冬娥说起见到总书记时的心情“不敢想象,到现在还激动”。她说:“总书记太亲切了,跟我们说话就跟我们家人说话一样,一点架子都没。”
葛中英一家是10年前从油坊岗村移民至邹庄村的。
说起10年前还没移民过来的生活时,葛中英感慨万分。老伴去世得早,她和四个孩子们住在一块儿,孩子们都结婚成家,都有自己的孩子,靠着十来亩地吃饭,一年收入四五千元,生活非常艰难。
葛冬娥说,当时她们一大家子住的是三间老式瓦房,“下雨天漏水,还得用盆接住。”
如今,移民搬过来10年了,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进政府盖的两层楼,收入也多了不少,吃穿根本不用愁。葛冬娥给记者大概算了笔账,小店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还有政府给予她们的20年补助,一人每年860元,一家五口人每年有4300元。闲暇时可以去果园帮忙,一天挣60元到100元。她老公打工也有一些收入,“加起来一年收入七八万。”
为何现在学开车?
葛冬娥笑着说:“学会了车买车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开车出门也方便。”
“不用出门,家门口就能挣钱,挺好”
在一排大棚基地旁,停有两辆白色轿车。一打听,原来他们是来买辣椒苗的。
52岁的移民邹会保,育辣椒苗6年了,他有8个大棚,6个育辣椒苗,还有两个是烟苗。一个大棚辣椒苗1620盆,一盆200棵辣椒苗卖10至12元。抛开水费,工人工钱外,一盆净利润五六元,一个大棚净利润1.2万元,6个大棚七八万元收入。
“我的辣椒苗还是很畅销的”。邹会保说,买他的辣椒苗有外村、外县,还有外省的,去年湖北的一家种植户打听到他那儿卖辣椒苗,“人家一下要了1500亩,最后从我们这儿拉走了1万多盆。”
邹会保说,他的辣椒苗是红色尖椒,平均亩产五六千斤,一亩收入好的话在1万元左右,最差的也在6000多元。
如今,邹会保每天都特别忙,谈起现在的移民新生活,他觉得很幸福,年收入四五十万元,车子也开上了。
给他打工的王师傅也是一名移民,接受采访时,脸上的笑容都没有断过。
他说,他在这里帮邹会保干活也有3年了,主要是给辣椒苗施肥,定期换水等活儿,每月干20天,每天工资70元,“不用出门,家门口就能挣钱,挺好!”
5月14日,丹江京都果园内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党建引领谋发展,全民动员同致富
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村里一排排“别墅”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凌行说,九重镇邹庄村移民新村是第二批南水北调县安置的移民村,移民搬迁后,大力发展移民村经济。如今,邹庄村全民动员同致富,以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实现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011年6月25日,对于邹庄村村民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时刻。这一天,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他们从老家油坊岗村搬迁到邹庄村,开始了新生活。
淅川县委宣传部消息显示,迁入新家后,邹庄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谋发展,全民动员同致富。
他们对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村内卫生包组包户、定人定岗、定点处理,村容户貌焕然一新,他们还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邹庄村种植烟叶300余亩、辣椒130亩、养羊1200只,规模化养殖场、烟叶烘烤车间、标准化养殖小区……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让邹庄村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邹庄村立足紧邻渠首快速通道和距邓州市较近的区位优势,把662亩土地流转给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邹庄村,走上了幸福路。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军方 石闯 鲁燕 董艳竹 文 周甬 李新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