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 要闻 注册登录

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 专家学者:保障粮食安全 河南小麦有望再获丰收

2021-05-15 09:25:28来源:中原网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期间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的重要指示,在省会专家学者中引发强烈反响。曾于2014年5月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氏镇麦田视察指导农业生产的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满怀信心地向总书记报告:河南小麦有望再获丰收。

构建“大水网” 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院长韩宇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这一讲话为我国构建大水网、在国家层面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提供了重要遵循。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重器,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为造福受水区人民、提高人民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我国北方黄河海河淮河流域仍然面临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紧迫形势,在遵循“三先三后”原则的基础上仍然存在水资源制约的瓶颈因素,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水资源“空间均衡”问题,可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做到水资源保障的全国均衡、流域均衡、区域均衡和城乡均衡,实现水生态环境良好、水环境保障有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均衡目标。

韩宇平表示,从国家层面优化配置水资源,形成“四横三纵”的国家大水网体系,对于实现我国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进行论证,通过国家大水网体系的建设支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传承创新 守住发展根基释放发展活力

中医药振兴在当今!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看、所讲,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基层的重视、对乡村的重视、对中医药的重视、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也是对中医药人的巨大鼓舞。幸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作为中医药人更感责任重大,也为中医药的振兴充满信心。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活力。河南大学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君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促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南大学将进一步创新医教研产一体化模式,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立足中医院临床优势,打好特色医疗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传承发扬以针灸铜人等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科学谋划中医学本科专业,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系的教师,我们倍感振奋。”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系系主任李连珍说,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此次在南阳视察期间,总书记专程到访医圣祠、参观了艾草加工企业,再次传递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鲜明信号。

豫药先行 将特色中医药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

新时代,如何振兴中医药事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李连珍认为,要将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围绕河南省道地药材产业,加快产业链条的创新升级;要进一步发掘中药材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要加快中药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步伐;要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凝练、传承与传播,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走向世界。

李连珍介绍,河南是中医发源地、中药资源大省,几十年来,学校以服务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在道地药材和常用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品种选育、质量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年来,专业教师致力于中药材产业扶贫,深入卢氏、嵩县、南召、西峡、光山等地的贫困山区,开展生产培训、技术指导、优良种质繁育、生产技术攻关等工作,为脱贫攻坚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河南中药又称豫药,其种类、储量及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表示,中医药大发展,豫药当先行。要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要加快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要强化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作用;要挖掘并保护中医药中的“绝活”“绝技”,发挥治未病的优势,让中医药的特色疗效在全民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是优秀中华文化重要载体、杰出代表的作用,提升文化自信。

统筹安置 实现“农业强、移民村美、移民富”目标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六年半以来,累计调水入渠量超过38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900万人,已经成为沿线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其中向我省11个省辖市34个市县供水,多个城市主城区100%使用南水,受益人口2400万,成为多个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吃水不忘挖井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做好移民安置等工作,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此,省水利厅移民安置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提出到2050年实现移民村全面振兴,达成“农业强、移民村美、移民富”的目标。2011年,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共实施移民搬迁16.5万人,全部来自南阳淅川县,安置区涉及我省6个省辖市28个县(市、区)。搬迁完成后,我省推进实施“强村富民”战略,扶持移民村发展,要求每个移民村发展1~2个主导产业,引导移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2016年开始出台有关企业挂牌上市、移民乡村旅游、金融扶贫移民贷三个创新发展的举措,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全省已安排省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建设49个,移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5151元,是搬迁前的3.6倍。

“责任和担子更重了,愿做终身‘南水守护人’!”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玉英说,20多年来,学院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核心区——丹江口水库库区作为研究基地,打造了“榴博士”石榴和石榴酒以及“京津源”大闸蟹等多个渠首绿色产品品牌,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成功脱贫摘帽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中到最大调水工程的“闸门”和“一宛水”视察工作,作为一名在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从事生态安全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备受鼓舞。

向总书记报告 河南小麦有望再获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我从新闻中看到总书记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生长情况,不禁想起2014年5月在尉氏县张氏镇麦田,我全程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农业生产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感慨道。

有着37年党龄、44年教龄的郭天财,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深山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说,改革开放前,“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吃上白面馍是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为此,他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让自己和乡亲们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如今,吃白面膜早已不在话下,农民开始讲究吃得好,怎么吃得更优质、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更安全。

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师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郭天财难忘那次经历——当时我面对面、零距离向总书记汇报河南小麦生产形势,感受、聆听、目睹总书记对河南、对“三农”的深厚感情与殷切期望。当我指着一望无际、长势喜人的麦田告诉总书记河南小麦有望再获丰收时,总书记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郭天财说,目前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8%,农业部门可以运用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对整个小麦产区进行实时监测,河南还建有全国最先进的生物育种平台。2020年,河南粮食总产达到1365.16亿斤,实现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增量占全国的23.1%。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的粮食,其中小麦总产占全国的1/4强,养活了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外调6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

“向总书记报告,如果后期不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小麦有望再获丰收,向建党一百周年献厚礼。”“小满”将至,小麦也进入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期,郭天财在全省18个地市跑了一遍,看到各地小麦长势喜人,信心满满。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