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中原网> 要闻 注册登录

悠悠丹水 润北国

2021-05-14 17:40:43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问渠哪得清如许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通讯员杨振辉

  饱览着清澈剔透的一湖清水,眺望着绿意葱茏的万顷库区。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但见一渠清冽的丹江水从淅川流出,逶迤千里滋润北国。  


  淅川石榴基地生态又富民张建林摄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长期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如何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

  淅川县面积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是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的话掷地有声,全县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张小伟是淅川县香花镇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得益于山清水秀的天然环境,他的生意十分红火。多年前,他曾尝试网箱养鱼和水上餐饮等谋生方式,却都因水质保护原因被县里拆除关停。“后来开了农家乐,政府给配套了污水处理设施,再不用担心破坏水质了。”他笑说。

  为保护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先后关停338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取缔网箱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600多家(户),只为这渠水更加纯净甘甜。

  5月10日,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的村民们正在石榴种植基地忙碌着。这个曾靠辣椒产业推动群众致富的村子,放弃了种植过程中会用到大量农药和化肥的辣椒产业,将全村4600多亩土地全部用于栽植软籽石榴。

  栽下一片绿,收获满盆金。张河村是淅川县的一个缩影。该县通过发展经济林、生态林,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群众。发展软籽石榴、大樱桃等生态林果38万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3万多名贫困群众端上了“绿饭碗”,走上了脱贫路。

  为了兑现“一库清水送京津”的庄严承诺,淅川人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呵护着一渠清水。

  ——建体制:实行“一河一策”,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应急处置、联席会商等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治水;组建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创新“扶贫+护水”机制,设立扶贫公益性护水员岗位,安排库区群众参与护水。

  ——强监测:在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建成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并与国家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在环库及入库河流上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

  ——严执法:从公安、水产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跨部门跨区域常态化实施水环境联合执法巡查。

  水光潋滟,波光粼粼。苍茫山色与一望无际的碧波交相辉映。淅川人民以实际行动,看护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的沟沟壑壑,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淅川渠首淅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淅川为何作“渠首”?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

  一渠甘甜纯净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喷涌而出,蜿蜒北上,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滋润着沿线土地和人民。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每逢假日、周末,总有游客要到九重镇陶岔村看一看渠首枢纽工程。

  陶岔渠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担负着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输水的任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为什么选在陶岔?专家介绍,主要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两山耸立,岩基坚固,建闸筑坝很得地利。很多人不知道,陶岔原有一个老渠首。在新渠首上游约80米处,曾经屹立着一座涵洞式水闸,自那里引出的水源主要用于唐白河灌区农业灌溉。2013年1月,老渠首被爆破拆除,但其4.4公里长的引渠在经过硬化处理后,作为新渠首的一部分继续使用。

  站在渠首大桥上眺望,陶岔渠首大坝横卧在两山之间。大坝上游,宽阔的引水渠向远方蜿蜒,连接着美丽的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输水总干渠伸向北方。游客们纷纷感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名不虚传!  


  工作人员在检查水质资料图片

  北上输送了多少水?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

  记者5月13日从南水北调办中线建管局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满负荷输水2346天,总干渠累计调水380.06亿立方米,按杭州西湖约1400万立方米的水容量计算,约等于北上输送2600个西湖。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该水库是以供水、防洪、发电为主,兼具灌溉、养殖等功能的大型人工水库。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建,丹江口大坝加高,正式蓄水后,丹江口水库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库容339.1亿立方米,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0米。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被誉为“亚洲天池”。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通水,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一路北上,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的20多座城市正式调水,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

  丹江口水库大坝增高、库容增大的背后,是淅川移民的无私奉献。为了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09年8月,淅川县试点搬迁出了第一批移民1.1万人;2011年8月25日,出县移民搬迁完成。加上随后的县内移民安置,淅川县本次共移民16.6万人,其中出县安置14.65万人、县内安置1.95万人。

  丹江口水库在淅川县域内面积506平方公里,占水库总面积的48.2%,水源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3%。淅川县以水质安全为底线,筑牢库区绿色生态屏障,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护水员在水面工作资料图片

  最小的移民长大了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谭勇实习生朱琳

  他们是2010年出生的同龄人,一个出生在中牟,起名郑生,一个出生在荥阳,起名荥生,如今他们都是郑州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家——淅川县。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通6年多来,惠及4省市7900万人。这背后,是河南举全省之力,实现了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如今,淅川县库区移民,已深深融入了我省6个省辖市、28个县(市、区),安居乐业。

  数读丹江

  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淅川县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

  2009年8月淅川县试点搬迁出了第一批移民1.1万人

  2011年8月25日出县移民搬迁完成加上随后的县内移民安置

  淅川县本次共移民16.6万人

  发展经济林、生态林发展软籽石榴、大樱桃等

  生态林果38万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3万多名贫困群众

  端上了“绿饭碗”,走上了脱贫路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