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五一”假期运输自4月29日至5月6日,为期8天,共发送旅客1.17亿人次。5月5日,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发送旅客1720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30%。(5月8日新华网)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对于铁路系统来说如同“推迟的春运”,“补偿式”探亲、旅游观光等客流交织,坐着高铁看中国景象集中呈现。很多人讲,熟悉的“人从众”模式又回来了。“推迟的春运”景象的背后对公共服务的科学把握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都是一次大考。
假日出行体验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之一。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既要想方设法挖掘运力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动车、客车上线运用率,尽可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又要优化服务保障,让整个出行既安全有序,又不失人性化温暖。比如,实行高峰列车运行图,有效增加旅客座席;实施站车畅通工程,让旅客更充分享有各类普惠服务;加大旅游客流组团力度,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加大老幼病残孕重点旅客服务力度,保证老年人和脱网人群出行需要。“软硬”兼施齐发力,顾及方方面面,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通篇,一举一措中更是折射出浓厚的民生情怀,让群众的出行获得感、幸福感更加饱满。
从“通宵排队”到“指尖购票”,从“纸质车票”到“电子客票”,从“绿皮车”到“复兴号”……流动的假日运输风景是观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最佳窗口。而日渐完善的高速路网,高效便捷的高铁速度、温馨暖人心的出行体验等,也同样会成为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推迟的春运”景象的背后,也彰显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辩证逻辑。让“补偿式”探亲客流安全顺畅地出行,让“旅游观光”的人群玩得开心、玩得尽情,这是特别的五一假期带给我们的特别思考。(戴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