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图
北京时间5月5日14时47分将迎来“立夏”节气。此时节,风暖昼长,绿遍山原,蜂飞蝶舞,万物并秀。
郑州街头,人们喜爱的法桐树此时已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宛若一条条“绿色隧道”,挡住初夏的太阳暴晒,让穿行树下的人们倍感清爽。
近年来,郑州市在城市生态绿化中积极贯彻“廊道林荫化”的国土绿化目标,推动以法桐为主的林荫道路建设,法桐绿城特色不断彰显。
互助路(嵩山路—文化宫路)全长1040米,道路两侧共有269株法桐,均栽植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这些大法桐长势良好,高达20余米,每株树胸径可达80厘米,树冠直径达25米,两排法桐在空中交枝搭柯,构筑了一条千米“绿伞”。记者在此采访时,临路而居的市民张大爷高兴地说,自己的家因法桐而受益。“夏天稠密的树叶遮挡烈日,冬天一落叶,还不影响晒暖,可好!”
互助路只是郑州法桐林荫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道路在郑州不胜枚举:人民路、金水路、嵩山路、中原路、桃源路、纬一路、经六路、汉江路、伏牛路、交通路、健康路、经五路、纬五路等,生机勃勃的法桐已成为街景的一部分,阳光透过翠叶繁枝,筛落无数细荫浅影,在斑驳的道路上静静地潺湲,人们身处城市的喧闹,却能感觉到自然的滋养。据市园林局测算,每年盛夏,林荫路上的温度至少低于周边3℃。
据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林荫路指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车道。林荫路是改善市民出行环境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老城区已形成了一批以法桐为主的林荫路,量大荫浓、高大挺拔、整齐壮观,树冠遮天蔽日的法桐,构成了条条“绿色隧道”。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打造“三圈、一带、九水、三十一廊”生态空间格局,坚持把林荫路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以构建快慢相宜的城市出行系统为基础,以发挥行道树遮阴蔽阳、净化空气为目标,大力构建绿廊交织、绿意盎然的林荫路系统。2020年1月,郑州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长江以北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及以上城市!而这背后,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游园的市树法桐功不可没。
郑州有着浓厚的法桐情结。作为紧邻黄河的平原城市、枢纽城市,历史上曾是有名的“风沙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法桐的引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人民公园是郑州较早大规模引种法桐的公园。解放路、建设路、金水路、黄河路、大学路、嵩山路、人民路等数十条道路也栽植了法桐,这些法桐生长迅速,冠大荫浓,树高可达20余米,形成了一批法桐林荫大道。上世纪80年代,郑州市以35.25%的绿化覆盖率名列全国317个城市之首,由此赢得“绿城”美誉。1991~2000年,全市新绿化的90条(段)道路中,有16条(段)栽植了法桐,总量达2855株。并对主干道上近5万株法桐进行了无球化嫁接改造。目前,这些路段的法桐交枝搭柯,形成了“晴天不晒太阳,小雨不湿衣裳”的林荫景观。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以法桐为主的林荫路超过800条,全市林荫路达标率大于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