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兆安 || 沐光成长

2024-08-02 12:22:27 来源:胶东在线 烟台散文  

沐光成长

邓兆安

  炎炎夏日,蝉歌嘹亮,无数的小精灵栖居在高大挺拔的杨树丫上,合奏出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让人们内心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奔放与鼓舞,展现着夏日的生机与美妙。

  踏着蝉鸣的节拍,与烟台散文学会的伙伴们,应邀来到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时,各种润心启智立德树人的景观墙、标志物、陈列展、文化长廊……随处可见,独具匠心,冲击力强,令人浮想联翩。学生们采用传统的砌筑法和先进的切割技术,将1600多块浅黄色的小砖,贴成多种元素于一体的长方形花式砌墙,中间又镶嵌红色字体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技艺精湛,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在校名墙的东侧,一眼望去,一尊别具一格的红色雕塑巍然挺立,主体用校徽标志巧妙组合的“红立方”,寓意团结进取建设心的家园。底座呈梯台形状,四面镌刻着金光闪闪的“爱恒精新”四字校训,与校名墙遥相呼应,充满勃勃生机。倏然间,我仿佛看到“红立方”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腾空而起,光芒四射,它照耀着学校的每个角落,激励着每位莘莘学子,沐光而行,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人手一册  薪火相传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往古之时,四季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当清晨的一缕缕霞光洒在环境优美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时,全校120个班级4000余名孩子,不约而同地捧起学校自编的《薪火》一书,一遍遍地大声朗读“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系列古典名篇,富有节奏和韵味的朗朗读书声,从“天佑楼”“思成楼”“戎耀楼”“炎培楼”“鹤琴楼”飞出窗外,传遍了整个校园,回响在郁郁葱葱的卧龙山上空。各班每天晨读《薪火》半个小时以上,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学生们天天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阳光雨露下,心灵深处悄然孕育着智慧与美德的种子。  

  “进入中职的孩子,普遍自信心不高,缺乏方向和目标,不少学生的内心存在着‘混’的思想,对个人的前途迷茫,两眼无光。”2021年秋天上任的蔡沐禅校长,在与同学们心贴心的交流之后,找到了打开孩子们“心锁”的金钥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敢为天下先等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只有从这里潜心入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增强学生们的精气神。”经过思想碰撞,大家形成了共识:除了学校正常的书本教材外,要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上寻找突破口。随之,自主编撰系列传统文化手边书的创意火花冒了出来。但这一重任由谁来担纲呢?一位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执教语文课程3年,且具有高学历的有志青年孙浩进入了校长的视线。

  “当校领导找我谈话时,深知这项任务艰巨,但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觉得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挑战和历练。”充满活力、英俊儒雅的孙浩老师,一边翻开自编的《薪火》书本,一边坦诚地说道。孙老师上任后,针对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较为匮乏的情况,立足从中国文化的“根”上去深挖一些耳熟能详、启迪人生的古典名篇,逐步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树立起大历史观,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如第一册将“上古传说”定为上辑。其中“盘古开天”列入首篇,通过这则华夏创世神话,阐释了劳动创造一切的“盘古精神”。为加深同学们对其内涵的深刻理解,每篇古文又划分了“读典启智”“释文启慧”“悟道启思”“善为名行”和“博览启趣”五个子栏目,把核心要点全部提炼了出来,栏目下方还有详细的注释、注音,方便学习阅读。同时,每篇还配上一幅同学们绘制的精美插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参与感。在上辑中,还选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蕴含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神话传说。下辑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典籍,启迪孩子们做有孝道、礼仪、忠诚、信义的人。全书共计12篇,7万余字。  

  在校领导的直接主持下,历经120余天的精心编撰和打磨,又经过多名老师对内容的补充和校对,于20239月新学期开课之际,这册被校长定名为《薪火》的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传统文化手边书,分发到了每位师生的手中。看到大家爱不释手地在各种场合翻阅学习的情景,孙浩老师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特别是看到一些同学通过读学《薪火》,心中又燃起了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火苗”后,这令他感到无比的喜悦与欣慰,真切地感受到此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对这项工作我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闪击战’。计划每年都要编撰一本,最后形成一套系列丛书。”负责此书统筹工作的德育处主任陈辉说。从今年6月开始,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孙浩老师又乐此不疲地开始编撰第二册传统文化手边书《源流》,并探索将文化融入文学之中,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润物无声,我愿意做那个拿喷水壶的人,为我们的学生浇水。当然,我也会为自己的水壶不断蓄水,壶里没水,怎么浇呢?”孙浩老师真诚地说。

  

  扬己所长   放飞梦想

  

  “各位老师,绳结是中国结的一种形式,也是情思传递和表达祝福的载体。今天我给大家主要介绍和演示绳结中比较常用的凤尾编织方法。”

  在该校机电技术党支部组织的“党心织梦绳结传情”党员主题日活动上,一位面庞稚嫩、扎着马尾小辫的姑娘,声音洪亮地给在座的20多名党员教师授课。坐在下面的老师一边专心地听,一边手握材料进行操作,不会的地方,就虚心请教这位小姑娘,然后她娴熟地手把手地指导。一会儿,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凤尾结”钥匙扣就完成了,博得了在场老师们的啧啧称赞。  

  这位年仅18岁的小姑娘叫潘庭姚,是该校21级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也是“守艺人”工作室社团的团长。谁会想到两年前她还是一位自卑感很强、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孩子,而如今阳光开朗、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给老师们讲课,这一嬗变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潘庭姚参加‘守艺人’工作室后给她带来的转变。”她的指导老师原佳伟一语中的。“当时我们创办工作室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成员在这里寻找到心灵的归属,于实践中传承先人智慧,改变个人命运。”  

  而机缘来自于小潘一次在手机上刷小红书时,无意间发现一款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一下子勾住了她的心:“我也要学会这门技艺!”这个念头产生不久,学校于2022年的金秋时节,由校团委牵头成立了“七色光”社团联盟,其中“守艺人”工作室社团名列其中。  

  小潘获悉后,欣喜若狂,自愿报了名。在这里,小潘不仅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技术,让她大开眼界,而且有机会亲身实践这些技艺,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最终的成品呈现,每一步都让她感到既兴奋又充满挑战。一剪一折、一编一结,她深切感受到了剪纸的细腻与衍纸的雅致、绳结的精巧与团扇的韵味,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敬意,使她很快地爱上了这一手艺,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学校聘请的专业老师辅导下,她的技艺能力迅速提升,在一些复杂的作品中,她大胆地融入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使其新颖别致,栩栩如生,不仅被推荐参加学校的各类展出,还亮相在烟台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坊大展上,广受好评。“作为‘守艺人’,我们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感到无比自豪。”  

  除了技能上的提升,小潘加入“守艺人”工作室后,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每天课后和双休日,她们都会在一起分享创作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很快成为彼此信赖的好朋友。在这里,她还学会了有效沟通,协调资源,扬己所长,现在社团成员发展到了二三十人,这种良好的氛围既让她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和力量,也让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断成长,这些经历对她未来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看到潘庭姚一步步地成长变化,原佳伟老师欣慰地说:“练习手工艺,既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又能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小潘在这方面的突破,不仅成为了她自信的源泉,更在无形中滋养了她的专业学习,例如手绘效果图、3D建模、装饰设计……每一处都闪耀着她艺术创意的光芒,学习成绩也由下游跃升到了中上游。”

  在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学校“七色光”社团联盟负责人逄玲,指着一排排由学生自制的花色繁多的剪纸、团扇、风筝说:“我们将社团这一有着丰富内涵和无限张力的载体打造成延伸的德育大课堂,涵盖了艺术、文学、手工、体育等21个社团,参与人数达千余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了人生底色。”

  

  追根溯源  贯穿全程  

  

  “小李,在切割瓷砖时要注意力度的大小和角度的变化,动作生硬容易出现尺寸不精准的问题。”一位浓眉大眼、富有经验的年轻教练,一边给新选手李祥瑞讲解,一边亲手示范,还反复叮嘱:“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或许一点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作品失败。”  

  在该校新建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现场,我们看到一对师徒俩正在忙碌着制作一幅浅绿色瓷砖贴面作品,它以汉字“中国”以及英文“China”相结合的造型设计而推出,恰似一件高雅的艺术品。

  这位年轻的教练就是曾获得45届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优胜奖、并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张雪枫,今年25岁。2019年他被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引进留校任教,从选手到首席技师,再到国家集训队教练,面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次跨越,雪枫深有感触地说:“是学校崇德尚能、让人人出彩的全程教育理念和浓厚氛围,为我们播下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种子,立志技能报国、成就人生梦想已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在集训基地会议室,我们见到了张雪枫刚入校时的任课教师孙宁宁,她已执教10多年,聪慧灵秀,为人师表,多次获得省市教学能力大赛奖励。提起雪枫,孙老师自豪地说:“当时他是我任教的制图专业的课代表,学习成绩十分突出。为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前程,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校领导的具体指导和鼓励下,我在讲授专业课程中注意融入丰富的思政资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孙老师讲,为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她从工匠精神的源头“物勒工名”的历史讲起。这个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制度,是指将工匠的名字镌刻在他们所制造的器物上,以保证质量和终身追责。为此,孙老师做足功夫,将这一制度在每个朝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对“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的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阐释得清清楚楚。同时,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先后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人物事迹,及“样式雷家族”、蒯祥、鲁班等建筑大家的生动故事,贯穿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个环节,还邀请本校涌现出来的技能大师臧国才作演讲报告,让学生们始终带着匠心精神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孙老师给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的崇高信仰,她还以自身的学识追求、工作激情和仁爱之心,不断影响和激励着我前行。”雪枫这样评价他心中的好老师。  

  优良师风代代传。雪枫留校任教5年来,积极转换角色,经常把自己不懈奋斗登上世赛舞台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激发了一批批参赛选手一心报国勇攀高峰的雄心大志;他以身作则,一丝不苟,不断给学生传递耐心、专注和坚韧的工匠精神;他将苦心积累的瓷砖贴面的“真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子们,并给每人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营造了一个不须扬鞭自奋蹄的教学氛围。近年来,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奖励10余次,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思政之光,照耀“城建”;培根聚魂,硕果累累。在世赛训练基地的墙壁上,我们见到了一张张令人刮目相看的“金字招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山东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第一批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等一系列崇高荣誉,其背后流淌的是师生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午后一点左右,气温飙到高峰。我们从校餐厅走出来,耳畔的蝉鸣声更加宏大、嘹亮、震人心魄,它们仿佛不知疲倦,每一秒都在竭力高歌,将生命的热情与力量凝聚成一首首激昂的乐章……  

作者简介

邓兆安,1959年3月2日出生,山东莱州人,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烟台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原总编辑,现任烟台市散文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六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曾两次荣获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四次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策划的网络栏目五次荣获中国互联网最高奖——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编著有《登攀》《中国式网络问政》《发现最美》《织网十年》等书籍。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13届长江韬奋奖,为中国网络媒体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代表。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11月,入选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