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独家中原网> 注册登录

"大爱之城 郑州现象"感动中国先进事迹宣讲拉开帷幕

2016-05-18 07:40:25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字号  

中原网讯(记者 张翼飞 文/图)近年来,郑州市涌现了9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绝无仅有。尤其2014年到2016年这三年,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的连续当选,把郑州“大爱之城”的形象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三连冠,郑州的大爱引人注目,但绝非偶然。无论多么伟大崇高的精神事迹,都是由活生生的人物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塑造完成的,只有深入了解他们平凡的经历,才能发现那种特殊感人的力量。

昨日下午,“大爱之城 郑州现象”感动中国先进事迹系列宣讲活动,在郑州师范学院报告厅拉开帷幕,该校师生近2000人,聆听了胡佩兰学生唐利平、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代表常思军、井勇和王宽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张杰的生动报告,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再一次给师生们以震撼心灵的感动。

■活动预告

宣讲活动除了在高校巡回,还会在市内9区陆续进行

据了解,此次全市宣讲活动,将从即日起到6月初结束,除了在高校巡回,还会在市内9区陆续进行,宣传郑州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精神,塑造郑州“大爱之城”形象,传递“郑”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郑州师范学院大一学生樊晓慧听完报告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朴实的河南人之所以能够连续三年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爱,是因为这座城市有情。”

胡佩兰学生唐利平:

我的老师

她为病人燃烧生命

老师记得病人的电话却想不起儿子的手机号

胡佩兰老人如果活着,今年3月29日,整整100岁。

曾跟随胡佩兰从医30年的大弟子唐利平,从老师手中接下接力棒,现在老师工作多年的地方——二七区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胡佩兰爱心门诊”坐诊。

她说,第一次见到老师就让她惊讶不已:那天上午,老师一共看了46位病人,都是直呼名字。更让她感叹的是,在拨打病人电话时,老师不需要电话本,而是都记在了心里。但是,老师却经常想不起自己儿子的手机号。

最近10年,老师患有多种疾病,但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她都是雷打不动的凌晨5点起床,7点半就等着接电话。那个电话中有她和司机的约定,只要电话响3声,她就下去。有时候天气恶劣,我们劝她不要来医院了,她听后总是生气地说:“这样的天气病人还来找,说明他们很需要、很着急,我咋能不去呢!”只有忙碌了一天,没有病人等候时,老师才会高兴地对我们说:“病人看完了,我们回家了。”

为了病人,老师能忘了年龄、忘记自己的病痛

18年前,老师上门给一位病人看病,下楼梯时不小心滑倒了,摔断了3根肋骨,住院治疗。那一个多月,老师常常痛苦地呻吟着,身体蜷缩成一团,将我们的手臂抓得生疼,但是一有病人打听着来找她看病,说也奇怪,本来疼得脸色苍白、说不出话来的老师马上忍痛坐起来,变得容光焕发,问诊铿锵有力,像换了一个人。老师给我们开玩笑说:“病人就是我的解毒针,他们一走我又该疼了。”

弥留之际,老师双手摸摸索索地拉过床边的白大褂,捋了捋两边的衣袖,将两只胳膊伸出来,示意学生们给她穿上。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她真正是为病人燃烧了自己的生命。

陇海大院代表常思军:

一路携手不能松

转眼已经四十年

高新海喜欢足球曾是“铁路门神”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代表宣讲前,投影屏幕上,播出央视拍摄的《善行无迹——一邻居》的公益广告。片中,高新海说:“我是个不幸的人,但又是个幸福的人。瘫痪了40年,邻居们照顾了我40年,146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他们,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邻居,都是我的家人。”

常思军说:“这个片子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但每次看还都会动感情,因为40年了,我们这个大院就这样不知不觉走到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陇海大院里这群小伙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高新海,我们都喜欢叫他‘三哥’。”

今年60岁的高新海曾经是个活泼开朗的小伙子,他喜欢足球,是郑州铁路少年足球队的守门员,号称“铁路门神”。生活中,他为人义气,助人为乐,是陇海大院的孩子王。1976年,他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

然而不幸并没有就此结束:他又先后遭遇了大哥患肺癌、二哥患肝癌病故、母病父痴呆等多种磨难和打击。遭受如此打击难以承受,他想自杀,后来他悲哀地发现,自己除了头和胳膊,哪儿也动不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了。当时我们几个从小和高新海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主动承担起带高新海四处看病,和照顾他日常生活的责任。

后来高新海康复无望,放弃治疗后,他情绪异常低落,几乎绝望。我们大家分成几个班,轮流在高新海家陪伴他,开导他。为了让他快乐,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用架子车拉着他到附近的学校球场踢足球,让他坐在轮椅上当守门员;我们还拉着他看电影、逛商场、一起看世界杯的电视直播比赛。我们还有专门照顾生活起居的“八大员”……

英协社区张杰:

王宽看到有难处的人,总是伸出援手

王宽总是说“我做的事儿没啥可说的”

张杰是金水区凤凰台街道办事处英协社区的党务工作者。他从一个社区工作者的视角,讲述了他眼中的王宽家。

17年来收养6名孤儿,并培养他们成才,其间历尽艰辛。但我们向老人表示敬意时,他总是说:“我做的事儿没啥可说的,人都有怜悯之心,搁谁都能做到,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不帮他们,心里不安。”王宽平静地说。

幼时家贫,为了吃碗饱饭,王宽小小年纪考进西藏豫剧团。关山远隔,交通极其不便,作为家中独子的王宽根本没办法回家,父母全靠姐姐和妹妹照顾。老母亲生病,大半夜的,村上几个年轻人硬是用担架把她抬到医院。这种淳朴的乡情,令他深怀感恩。

1982年,王宽偕夫人王淑荣考入郑州豫剧团,随后任业务团长。回到郑州工作,离家乡近了。退休之后,每次回老家,乡亲们都很热情,围得满屋满院的。他和老伴儿王淑荣宅心仁厚,见不得孤苦伶仃。回乡探亲时,先后收养了8个月时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的袁钱粮等6个孤儿,后来又把他们接到郑州生活。

像他们一样“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有好报”

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在十几年的漫长岁月里,年过花甲的王宽老人辗转郑州市各大茶楼卖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只为给几个孩子无忧的学习和生活。

王宽和王淑荣老师也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我们在社区见到他们,总是夫唱妇随。他们还经常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即使成为感动中国人物,也没有一点架子,看到有难处的人,还是会主动伸出援手,助人为乐。我们社区号召全体居民,都像他们一样:“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有好报”!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