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阅读人物志丨李红岩:城市的眼睛

2023-09-06 18:07:57 来源:正观新闻


引子

这篇写李红岩的文字其实是在写郑州图书馆的群体,因为体例所定,由人及物,李红岩也就成为这个团队的形象代称。

郑州图书馆七十年历程,几代人传承,有着无数令人感泣的故事,因为有着这样的传承,他们才在瞬刻之间有着本能的行动,给无助的人打开大门,伸开双臂,点亮彻夜的灯。我看到他们七十年文化坚守的背影,这是他们一生的至善至爱。我因职业生涯中曾经和他们有过交集,也就成为我心底的光荣。

都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图书馆人是书的守护者,但是郑图人没有简单停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让图书馆成为这个城市温暖的家,他们在守护书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历史的研究者、文化的传播者,让图书馆的存在具有更好更多的时代意义。

先琴的感觉奇妙,她把图书馆比喻为城市的眼睛,让她永远注视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齐岸青

李红岩

位于郑东新区客文一街10号的郑州市图书馆大楼,从空中俯瞰,建筑设计呈现在顶层的,就是一双睁大的眼睛,他在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的坐标上,日日夜夜用目光拥抱着一座城市。

八千年的回望

上千本古籍、工具书塞满铁皮书柜,书桌、沙发上也散放着摊开的书籍,客厅里几乎没有容身之处。李红岩却熟悉地走近墙边仅有的两只板凳上,作为馆长,今天她特意来请老馆员,更是她的老师张万钧去参加一个图书馆新分馆落成仪式。红岩习惯地坐下,伸手抽出书柜里的纸条,工整写下时间地点。接着用手势伴以大声说话,这种交流方式,他们持续了三十年。

1987年,二十四岁的李红岩刚刚离开部队。父亲是特等战斗英雄的她,高中毕业就参军从事通信工作,每天背诵上百个电话号码,熟记每位的声音和代号,经过简单联想法训练,她的逻辑思维、分类记忆,在退役到图书馆工作后优势凸显。到郑州大学进修图书馆业务,刚刚一个星期,阶段考试就得了八十六分,以后所有测试都在九十分以上,超过同班的专业学生。

天资聪颖,部队特殊岗位近乎苛刻的严格训练,使得原本可以选择医院、行政单位的她,坚定留在图书馆这个具有挑战性、却初试小有收获的岗位上。

“在这里工作必须有海量的知识”,这个最基本也是最正确的认知,让她这么多年拜张万钧为师。

全聋半哑的张万钧出身书香人家,爷爷从事考古,博览群书。张万钧四岁已识字数千,六岁学画,却不幸被战争的炮声震坏了双耳神经,说话也受到影响。于是大同路东头的郑州市图书馆,多了一个少年的身影,从打扫卫生的勤杂工,到注释的国学经典《龙文鞭影》两次出版,注解的《四字鉴略》列入中国文化启蒙丛书,梳理出版《河南地方志提要》、三年苦功编纂《郑州市图书馆古籍目录》,整理、创作《醒世姻缘传》《古今谭概》《客窗闲话》《幼学启蒙图书集》及长篇历史小说《赵匡胤》等著作近二十部,是郑州市图书馆内外皆知的“活字典”。张万钧身上那种不惧命运摆布的勇猛坚韧、江河奔腾般的旺盛精力,更深深影响了她的人生追求。

还有老馆长周树德、张惠民,都是她的榜样。

李红岩就是在这个时期展露出了过人的学习能力和领导才能。全市业务大练兵第一名,代表郑州市参加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获得个人第二名。图书馆大搬家时,她将平时积累的“色彩分类法”运用其中,上百万册书籍竟然无一错乱……从基层的借阅岗位开始做起,又经历几年办公室主任岗位的磨砺,2007年李红岩走上馆长岗位。

文化是打造图书馆的核心因素,这个理念在做了决策人的李红岩心中更加坚定。彼时的郑州图书馆愈发是一座琳琅满目的富矿,这里有最早的城、最早的都和最早的国;有传统文化的起源“河图、洛书”和“易经”;当今人口排序在前一百的姓氏,有五分之四的祖根在这里;贾湖遗址的发现,将有文字的记录推向距今八千年……数千年的积淀用天地间最深沉的目光注视召唤,要把最美的作品呈现给城市。

她把文化学术研究也变成图书馆的业务构成,《“天地之中”文化溯源与成因分析——兼论其为华夏文化源头与地域文化核心》是李红岩带领大家做出的课题成果,成就了近年来郑州图书馆打造的“天中讲坛”。

这个郑州图书馆创新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模式的公益文化讲座,2015年开办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著名学人,王立群、二月河、王蒙、李伯谦、王巍、赵辉、陈星灿等等,先后在这个讲坛上谈古论今、传承文明,为广大市民搭建与各领域精英交流对话的桥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把他深耕河南总结的“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文化精髓,第一时间在这个讲坛上阐述,一时引起轰动。普通民众喜爱的地方戏曲、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表演、传统中医药文化等,也通过学者讲述从文化层面加深了认知。在技术手段上,运用李红岩研发的智能图书定位系统V2.0、移动阅读微服务平台V1.0、智慧学习空间交互体验平台V1.0等计算机软件,采用视频同传技术实现馆内多屏互联、同步直播,扩大了受众面和关注度。

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天中讲坛”倡导阅读、引领阅读的文化品牌效应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原文化源”,将图书馆馆藏资源转化为可视化的互动内容,以图文、声像、动漫等形式立体展示包括河南“天地之中”、大运河、古都郑州、黄帝文化等在内的河南文化,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实现读者自主控制地图即可了解相关地理位置的历史名胜、名人介绍、历史大事件等纪录;“中原贡院时空”,读者通过VR立体头盔及座椅可沉浸式体验中原贡院文化及历史场景;“中原文化状元郎”通过挖掘馆藏资源设置“文字对对碰”“慧眼识贤游”“说文解字”互动游戏程序,让读者在享受趣味性互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八斗高才生”通过整理馆内善本内容制作“经史子集”多媒体互动游戏程序,让读者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了解国学知识,既传承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展示了郑州图书馆的馆藏品质;“四大发明”,是通过整理图书馆内图文内容而制作的多媒体互动程序,读者既可以通过观看影像、图文资料全面了解四大发明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知识,又可以通过解读类触屏游戏亲自体验四大发明的每一个制作过程,在感受中华文明智慧光芒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016年6月,“天中讲坛”成功申报第四批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讲坛效应充分吸引了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郑州图书馆多年积淀的地方文献藏书特色凸显,除了实体整理,还进行了数字化,实现网上查询、阅览。自建了商都文化全景数据库,充分展示了馆藏地方文献。其中“特色资源”分为十四个部分:商都溯源、文物精粹、民俗风情、商都之旅、商都艺苑、少林文化、名人名家、商都文献、郑州映像、商都科技、郑州记忆、今日郑州、郑汴一体化、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些板块大多是围绕郑州展开的,这些信息来自工作人员对馆藏的特色地方文献的整理与总结,能够使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郑州,扩大了读者对地方文化信息的获取范围。

地方文献中有大量的传统典籍,对于大部分市民读者来讲晦涩难懂,图书馆就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让馆藏精品“动”起来、“活”起来,让读者以全新方式体验阅读,感受河南本土文化。

“所有来到这里的求知者,都能一眼看见八千年的积淀,这是郑州的文化优势,更是郑州图书馆人的贡献。”著名文化学者孙荪先生这样评价。

让目光永远宽广明亮

2012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第七十七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一位东方女性走上讲坛,她演讲中引起普遍共鸣的关于绿色建筑和读者服务理念,在中国河南省会的城市图书馆里,已经成为现实。

她就是李红岩。当时她已经担任了五年的图书馆长,这个现实,是她把理念变成实践的过程。

她认为,理念不是普通的观念,只有创新的产物,才能称为理念。如果将理念奉为圭臬,笃力践行,它就是信念。而理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突破现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定式,树立新的观念,不墨守成规,不东施效颦,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和方法的过程。

郑州新图书馆立项开工建成,就是信念的力量。

郑州地处黄河岸边,风沙,酷热,寒冷俱全,保障读者四季置身舒适的环境里,耗能是绕不开的问题。为此红岩带领团队,遍访国内同功能建筑,将经验教训一一列出,建设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图书馆环境具体方案基本形成——

大面积采用真空玻璃,降噪保温,对人的辐射接近零,新馆使用面积不少于一万六千平方米;地面用亚麻地板,易于打理,脚感舒适,耐磨抗菌;利用光电投影在玻璃幕墙上进行多媒体展示,代替使用传统宣传版面和电子大屏,不仅减少能耗和污染,还使读者在玻璃幕墙多媒体展示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图书馆的广博,感受文化的魅力;铺装黏合材料和生产安装,全程专业监理,保证无污染发生……

真正落实并非易事,图书馆属于代建项目,建筑、管理、材料都不是一家说了算数,一趟趟请示汇报,一处处讲明利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有了当年决策者和支持者的鼎力支持,才有了图书馆新馆的立项和建设。

红岩的随身工作笔记本扉页上,永远写着一段她引为座右铭的话,除了做人的要求,“做事要做‘力所不能及’之事,做事要做‘众口难调’之事,做事要做‘有志者事不成’之事”。世间都是唾手可得的名利之事,还要李红岩干什么?郑图人团队的文化精神行事风格即是如此。

2013年8月,郑州图书馆新馆开始进行实验性验证,全年节电262.4万度,可节省电费约210万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20.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2.2吨,减少一氧化碳等气体排放64.46吨,减少悬浮物和灰渣排放161.15吨,有效地降低和节省了后期运营成本。

阅读体系的生态化,是郑州图书馆的又一创新,2013年开创的“郑州地区/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发展成员累计四百六十五个,再加上六十五家城市书房构建的郑州公共阅读生态体系,实现了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无差别地、公平均等地送到每位市民的手中,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社区延伸。

郑州图书馆的文化之光,照亮到更加广阔的空间。

凝聚起心灵之光

常年与书为伴,守护无言的文字,练就的不仅仅是耐得住寂寞的劳作,而是一种心怀敬畏的精神自觉。从书海里走出来的人,关键时刻和日常形态中都能排列成守护人的方阵。

这个作风也是从郑州图书馆建馆开始。

在张万钧与周树德合写的《郑州市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中,我们看到图书馆成立之初的1953年,全馆只有六个人、三万册藏书的家底,在一个古旧书门市部,收购寻找到大量散落民间的藏书,其中列入善本的就有一千多册,元刻本的《韵府群玉》、明刻本的《春秋胡传》等国内孤本和罕见珍本都在其中;在张杜荣写的《我们的标兵张万钧》里,除了有这位身残志坚之人努力自学精通古今,掌握娴熟图书管理业务的事迹,有一个记录令人肃然起敬:馆藏的一部《郑州志》经常有人借阅参考,但由于印本质量差,字迹模糊,已经无法阅读。张万钧在两年里利用业余时间,参考其他书籍补充,将全书二十六万字无一错漏全部手抄出来。在周树德写的一份1988年的汇报里,各种工作罗列到二十五项,其中一项针对科技服务的,是馆里为此花几个月时间,到各县区调查研究,对他们需要的文献记录,生产项目逐一归类,建档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图书馆的人好,真的,这一点时刻铭刻在我心中……同事之间相处是那样坦诚,那样团结友爱,在那种氛围下工作一点都不累”,大学毕业作为优等生直接在图书馆工作十五年的傅振刚真诚表达;“为了图书馆发展,我多途径、多渠道向上级主管部门寻求帮助,直言困难和诉求……每当看到图书馆的那座大楼,我就感慨万千”,已经退休的老馆长张惠民的辛劳一览无余……

《郑州图书馆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探讨》《建设特色馆藏文革资料数据库的尝试》《图书馆信息工作概述》《张调元及其〈京澳纂闻〉》……搜集出来的工作人员的各种论文题目,便可看到图书馆职员队伍的专业学习水平,馆内的学习氛围,与之对应的,还有省委宣传部、社科院、大学等单位借用郑州图书馆工作人员,整理编纂专门书籍、辅导讲课的记录……近年来,也有一些出版社和文化公益机构同郑州图书馆形成常态化合作,编纂整理《李伯谦文集》《大河文明比较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郑州历史人文系列丛书》《嵩山文化研究》等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在此情此景中成长。

郑州图书馆新馆在立项建设时,批复的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市民文化中心”,李红岩和她的团队深刻意识到,图书馆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藏书和借阅的,新的时代要求他们更广泛地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更鲜活地为市民提供多样的服务,更深入地为文化创新建立基础。

七十年的守护,郑州图书馆人的风范已经融入一座城市的风景。每天清晨,与北龙湖涟漪一起涌起闪亮的,是图书馆周围的一片诵读之声。早起的读者在馆外长凳、连廊台阶、清净草坪席地而坐,高声练习语言,背诵经典;节假日,蜂拥而至的读者多达数万,赶早来排队等待入馆的人群可以绕图书馆一圈;为了满足需求,馆内经常延长服务时间,假日更是启动无闭馆模式,宽大落地玻璃窗上的灯光通宵不灭……“清晨朗诵”“千人长龙”“映月夜读”,成为中原名城最风雅的景观。

七十年的探索,图书馆已经成为追寻知识的精神家园,资深望重的专家学者工作室的设立,文化公益机构的合作入驻,学术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书院人文传习的传播,公益捐赠活动的迭出不穷,学者专家咸集,市民大众共享,郑州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业界的示范。

大河东流,如意湖沉静如镜,也许,日复一日坐拥书香的人们,永远也看不见苍穹之下那双眼睛的模样,然而,她的目光却无所不及,与日月星辰一起,将天下照亮。

李红岩

1964年生于天津。郑州图书馆馆长,郑州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库成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校点《汜乘》《顺治荥泽县志》《乾隆登封志》《民国郑县志》《儿女英雄传》等多部古籍,编撰《“天地之中”文化探源》《郑州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旧闻遗影》等多部著作。

(《郑州阅读》由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