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人黄文华团队研发的某新概念技术成果荣获一等奖。日前,记者辗转联系到黄文华,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和他的团队。
“成功了!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2010年11月18日,在西北茫茫大漠中,当定向能技术领域的一项科研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的一刹那,一群平日里不善言辞的理工男激动万分,热泪盈眶,有的紧紧相拥,久久不愿意分开。
转瞬之间6年都过去了,该成果终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提起当年实验初获成功时,项目牵头人黄文华至今还记得那激动人心的瞬间。
1月13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西北某研究所副所长黄文华,他激动地说:“这是一项至高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我们二十多年科研工作的极大褒奖。该成果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实现了重大跨越,在国际上也为首创。”
黄文华是从1992年开始从事定向能技术领域研究工作的。这是一个由物理电子学、电子与信息科学、高能物理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在我国,对于该领域的探索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在国际上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面对一个几乎完全空白的领域和全新的概念,想要获得成就,研究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理念与模式,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定位成果的应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黄文华的话来说,这20多年来,他们就是靠着“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团结拼搏、乐于攀登,啃着硬骨头,一步步走过来的。
为了科研事业,在西北某地的试验场执行任务时,由于地处茫茫大漠,干净的水经常不能及时送到位,黄文华他们喝着酸涩的盐碱水;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吃饭,过了饭点就在场坪上随便啃个冷馒头接着工作。这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对于黄文华他们,最难的并不是工作条件的艰苦,而是项目在技术和应用上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想使我国高新技术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等方面打好基础,要破解很多不可思议的难题。
黄文华说:“要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就得坚持。坚持意味着要吃苦,要忍耐,没有这种强烈意识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这么久。兴趣爱好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而要做好这份事业则靠的是心中的那份责任。”就是靠着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和团队的战友们凭借专业的知识技能和长期的努力坚持,将一个个不可思议变成了现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作为我国原创成果,该项目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又历经了6年的时间进行应用、提高,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工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潜力。
生在江西宜丰、长在江西宜丰的黄文华毕业之后来到了古城西安,从此与科研结缘。至今,他仍觉得走上这条路,是一种机遇与巧合。
后来,黄文华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再获得西安交大交通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从1991年大学毕业后,黄文华在西北某研究所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提起自己的科研项目,黄文华骄傲地说,这是一个探索性和挑战性非常强的项目,项目的成功不仅仅需要创新突破,更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科研团队。
至今,黄文华依然记得,刚刚参与此项科研时,整个团队只有4名成员;而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着100多人的强大科研团队。团队里有20多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法宝。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人在此项研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参加黄文华科研团队的还有5位江西小伙。他们分别是,临川的章勇华博士、上饶的方文饶博士、乐安的邓昱群博士、丰城的涂敏博士、萍乡的曾博博士。
科研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追梦的过程。黄文华说,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努力构建一个适度宽松、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积极且十分必要的。
创新路上永不止步。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重点在推进项目的落地和实用上下工夫。“我们将推动前沿创新和创新超越,几年后,我们的科研成果将比现在更好、更新、更强。”黄文华充满信心地说,以前我们是跟着别人跑,现在是与别人并排跑,今后我们要实现领跑,从部分超越到全面超越,登顶世界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