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全力守护黄河长治久安

2024-10-17 08:36:40 来源:中原网

逾五百公里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 实现干流连续二十五年不断流

河南全力守护黄河长治久安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黄河大部分处于“豆腐腰”河段,具有不同于其他江河及黄河其他河段的突出特点,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10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河南近年来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强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发布会上,河南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黄河洪水的方略,针对防洪减灾体系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河南强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河南黄河目前已全面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全部达到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为实现黄河岁岁安澜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同时,河道整治工程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实施黄河下游“十三五”“十四五”防洪工程,累计新续建河道整治工程53处,改建加固险工、控导、防护坝45处,有效控制了游荡性河势,稳定了中水流路,极大减轻了堤防的防洪压力。支流治理稳步推进,实施沁河下游河道治理工程、金堤河干流直管河段河道治理工程等,保障了黄河支流防洪安全。生态防护体系持续完善,近年来累计植树219万棵,黄河堤防沿岸已建成临河防浪林、堤肩行道林、背河生态林组成的绿色屏障。

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前瞻、及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是做好洪水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快河南黄河流域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在洪水防御中赢得先机。

“第一道防线”是对“云中雨”进行预估。目前黄委已建成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三门峡到小浪底区间3台测雨雷达和黄河流域天气雷达应用服务系统,同时,利用特有的黄河流域降水预报模式,对未来几天降雨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洪水作出预报。

“第二道防线”是对“落地雨”进行评估。目前河南黄河流域已建成424处雨量站,当降雨发生时,第一时间将降雨时间、降雨强度等数据传入洪水预报模型,对产汇流过程进行分析和推演。

“第三道防线”是对“洪水”演进进行监测预报。河南黄河流域已初步建成水文站33处、安装工程水尺136处、布设河道大断面198个,实现对洪水全过程、全自动水文监测感知,从而实现上游水文站的精准测报,以及向下游水文站或断面预报洪水演进信息,实现滚动传导预报。

大力开展数字孪生黄河建设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河南大力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有力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目前,河南已建设河南黄河“四预”一体化平台、河南黄河智慧管理系统等,结合河南黄河自主研发的“智能石头”“智能测艇”等现代化设备,实现险情“预警、核实、上报、处置、评价”线上闭环管理,开启“掌上巡河”时代。“智能石头”被水利部列为水利技术示范项目并向全国推广,河南黄河5项成果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优秀应用案例名录和十大样板名单。

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1999年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河南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克服来水偏枯等不利条件,有效应对流域干旱等严峻挑战,保障了省际高村断面流量连年达标,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25年不断流。25年来,河南黄河干流累计供水64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河南黄河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黄河下游来水偏少,水沙关系失调加剧,河道淤积加重,过流能力严重萎缩。2001年12月小浪底水库全面建成,为实施黄河调水调沙提供了工程条件。截至2024年汛前,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21.6亿立方米,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过流能力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河道行洪能力显著改善;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9.2亿吨,减少了水库淤积,延长了水库拦沙使用时间;同时向河口三角洲生态补水,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今年7月,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与小浪底等水库联合运用,将进一步增强黄河水沙调控和水资源调蓄能力,对健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 李宇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