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一人勤勉影 万家团圆夜
核心提示丨一岁一中秋,一家一团圆。在中秋佳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将汗水挥洒在一线,将奋斗书写在大地,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他们用“一人勤勉影”,换得“万家团圆夜”。感谢他们!
跑好中欧班列(郑州)“第一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通讯员 浩晨
9月16日,芦长青正在进行中欧班列(郑州)机车状态的全面检查。杨红亮 摄
9月16日,中秋假期第二天。早上8时,一列满载出口欧洲货物的列车徐徐从郑州圃田站驶出。芦长青依然像往常一样,驾驶机车开往郑州北站,安全平稳地完成了中欧班列(郑州)的“第一棒”。
37岁的芦长青,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郑州机务段中欧班列专调司机,从事火车司机岗位已有17年,由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被选拔担当中欧班列(郑州)万里开行“第一棒”的任务。
在芦长青的眼中,从圃田站到郑州北站,虽然只有短短20多公里的距离,但对于即将万里奔赴欧洲的列车来说,这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棒”。
“作为首发司机,我们要做好机车状态的全面检查,保证各种电子设备、仪表的正常工作,确保机车运行质量良好,这样才能保障列车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运输任务。”芦长青说。
如果将中欧班列(郑州)的运输当作一场紧张的“接力赛”,作为万里之行的关键“第一棒”,责任相当重大,但要跑好,也并非易事。
芦长青介绍,从圃田站到郑州北站间有一段很长的下坡道,尤其是在冬季雨雪冰冻天气,操纵机车难度很大。为了保证列车安全运行,他利用休息时间,提前对作业区段进行现场勘察,熟记两站之间20多公里线路上的每一个信号分区、每一处坡道变化、每一处安全风险点。
从事火车司机岗位以来,芦长青默默坚守在不足3平方米的司机室内,共计值乘1000多趟,安全行车4.5万余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
作为一名党员和车队技术骨干,每逢节假日,芦长青都会主动请缨上岗。而这次,他已记不清是自己在岗位上度过的第几个中秋节了。
“为了跑好中欧班列(郑州)的‘第一棒’,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芦长青说,他提前几天就给父母快递了月饼,也跟老婆孩子约好,等中秋节值班结束,再带他们逛逛街、吃吃饭,“就当是个补偿。”
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如今已被汽笛声取代。芦长青经常把自己比喻成这条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螺丝钉,虽然渺小,但却十分重要。
“每一趟车都有终点站,但运输安全没有终点。我会立足平凡岗位,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继续跑好中欧班列(郑州)的‘第一棒’,安全平稳开好每一趟车。”芦长青说。
争分夺秒挺进技能高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9月16日,李天鹤正梳理自己的比赛经历,为选手强化训练提供材料。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摄
“时间到,训练停止。你超时了,复盘找找问题出在哪里。”9月16日10时,郑州财经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二楼实训教室,闹铃声响起,教练李天鹤走到学生身边,边查看训练成效边说。
中秋假期的校园一片静谧,实训教室里却透着紧张气氛。再过几天,河南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就要开赛,李天鹤的学生是餐厅服务(世赛)赛项参赛选手之一,即将与省内其他选手同台竞技。从赛前一个月开始,她和参赛学生就放弃了节假日休息,进入强化训练环节,每天早上8点赶到实训教室,晚上8点离开,模拟赛项的每一个模块,钻研比赛过程的所有细节。
今年21岁的李天鹤,是我省的一名技能高手,近几年来在省内外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并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餐厅服务(世赛)项目金牌。
“几年前,我看到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他们身披国旗的样子令我难忘,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荣光,于是选择了学习技能的道路。”她说,从那时起,她与餐厅服务技能结下缘分,来到郑州财经技师学院跟随专业教练团队开始系统训练。
去年,结束学业的李天鹤留校任教,成为一名专业教练,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向新的技能高地出发。实训教室里的选手,是她的学生,正在她的指导下训练餐厅服务(世赛)赛项的零点餐厅服务模块。
李天鹤说,这是赛项中非常讲究细节的一个模块,不但要摆台规整,还要随时注意客人言行,及时响应客人需求,同时还要手上有刀工,因为一些菜品要当着客人面现场制作。“为了使选手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教练团队会将赛项全过程分解,根据得分要点一项项指导参赛选手,引导选手一分一分去把控,直到选手掌握要点并娴熟操作。”
李天鹤的成绩也是这么取得的。参加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前,她整天泡在实训教室里面,铺台布的动作一练就是几十遍,摆餐具的流程一练就是几个小时,肢体动作、表情语言等样样都练,力求精益求精。“比赛比的是细节,考验的是教练的实战能力。我们累点不算什么,只希望能将比赛经验和实战能力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备赛中少走弯路,在比赛中避免失误,最终取得佳绩。”她说。
警徽伴明月守护团圆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9月16日,郑东新区公安分局东站派出所民警在郑州东站西广场为旅客提供帮助。张腾飞 摄
9月16日,早上9时许,郑州东站西广场旅客川流不息,一派热闹景象。广场北侧,一座玻璃结构的警务室静静伫立在喧嚣中,温暖而坚定。
这个警务室可不简单,它从郑州东站开始运营时便已存在,是守护东站的“硬核”力量之一。警务室的民警来自郑东新区公安分局东站派出所武装巡逻队,他们全天24小时值守,主要负责郑州东站东、西广场的巡逻、应急处突等任务。
当天轮到东站派出所副所长黄彪带队执勤,一大早,他就带领队员们在警务室集合,叮嘱执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假期客流量大,大家需要多一分警惕,遇到群众求助,一定要尽全力帮忙……”随后,队员们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有人在岗哨定点执勤,有人巡逻,有人在警务室紧盯监控大屏,上传下达相关指令。
上午10时许,黄彪带着队员田丰如从警务室出发开始步巡,从西广场到东广场,一路上忙个不停,提醒旅客看好行李、提防电信诈骗,为旅客指路,接受各种求助……“步巡的目的是提高见警率,震慑违法犯罪,给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黄彪说。
队员田丰如今年39岁,是武装巡逻队的“老大哥”,在他看来,这些年郑州东站的社会治安良好,各类案件很少发生,正因如此,更应保持下去。“我们的工作就是‘时刻准备着’。”田丰如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警务室外的警车看似静静地停在那里,却一直处于启动状态,“一般在旅客高峰时段,我们会让警车保持启动状态,确保一旦有事情发生,能够在1分钟内抵达现场处置。”
一入警营,假期便成了“奢侈品”。每年的中秋、国庆、春节等假期,都是民警们最忙碌的时候,虽然辛苦,却“累并快乐着”。“看到东站因为我们的守护而一派祥和,很有成就感!”民警崔新璞说。
“今年中秋,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团圆饭,战友们在一起,也算是一种别样‘团圆’!”东站派出所教导员刘翠萍说。
时值中秋,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旅人步履匆匆。而穿梭其间巡逻值守的民警们,则为旅客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保通信畅通护信号满格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9月15日,杨文洲到安阳移动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机房内对服务器进行巡检。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9月15日,中秋假期第一天,杨文洲照常到公司上班。
杨文洲今年42岁,是安阳移动网络部的一名技术人员。穿好防静电工作服后,他来到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的机房内,挨个对服务器进行巡检。
据悉,为切实做好节日期间的通信保障工作,安阳移动围绕“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关键业务”,提前开展网络安全隐患排查,对重点环节进行全面的网络评估与优化。
“节前我们已经做过例行巡检,但越是节假日期间,越不能掉以轻心。现在办公楼内的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可以24小时实时监控机房情况,但我总觉得亲自走一趟更放心。”杨文洲告诉记者,云计算中心的机房存有全市多个行业单位的服务器,网络保障工作至关重要。
杨文洲就读于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6年毕业后进入安阳移动网络部,至今已有18年。他先后从事移动传输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的维护工作,目前负责维护安阳移动大数据云计算中心。
“我们的工作关乎全市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通信畅通。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数字化转型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杨文洲深知,只有学习才能保持进步。
多年来,杨文洲始终将做好通信保障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在工作之余,他自学理论知识,并多次参加行业内部组织的专业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网络技术骨干,十八年如一日,杨文洲坚持提早上班“半小时”,推后下班“半小时”,将“纸上谈兵”转换为“操作实战”,沉下心主动学习、刻苦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文洲曾连续四次参加省公司组织的技能竞赛,均获得前三名,四次被授予“河南移动岗位技术能手”称号。在云计算维护工作中,他创新提出“创新云平台部署模式,提升云平台资源利用率”,获得“在岗技术革新成果奖”。2019年,杨文洲荣获“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此外,由他提交的30余篇创新提案,有效地解决了网络发展中的多项难题。
“杨老师是个倔强、爱钻研的网络人,遇到问题从不退缩,他经常对我们年轻人说‘问题是提升自己的一扇窗’。”去年,杨文洲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成员张少为评价,杨文洲一心扑在技术提升上,是所有年轻后辈学习的榜样。
急诊“不老松”坚守四十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代娟 通讯员 赵芸萱
9月16日,侯景玉医生在假期值班诊疗中。王笃庆 摄
9月16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62岁的急救医学科医生侯景玉早早来到医院接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1984年,侯景玉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扎根急诊一线40年,在新医一附院急救医学科年龄最大、工作年限最长,被同事们称为急诊“不老松”。多年来,无论是灯火阑珊的春节,还是月圆人聚的中秋,他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在值班中度过。
常规急诊输液、一氧化碳中毒紧急处理……一上午,接诊近20名患者,小到腹泻,大到急性脑卒中、猝死抢救等,侯景玉甚至顾不上喝口水。
“咱就是一名普通医生,日常工作就是抢救病人。有些病人病发突然且情况复杂,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力抢救,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侯景玉语调很轻,却又字字千钧。
在这个没有硝烟、却胜似战场的地方,侯景玉早已习惯了与死神赛跑。就在当天13时,急救的警报骤然响起。一名突发胸痛40分钟的30岁男性被急救车拉进了急救医学科,侯景玉迅速接诊,急查心电图,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启动急性胸痛急救流程。建立静脉通道、急查心肌酶学标志物、动态复查心电图、联系胸痛中心……一系列操作后,患者被安全转送至导管室进一步治疗。
“每一次紧急救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也是对自我能力的极限突破。”在侯景玉看来,“急救医学科什么病都必须会诊治,送来的病人需要快速诊断,否则就会贻误病情。这就要求急诊人个个都是‘万金油’,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
两年前,侯景玉在急救医学科岗位上工作38年后光荣退休,考虑到他扎实的急救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医院返聘他回到科里工作。如今,他依然坚守在急诊一线,日均接诊50余人次。
岁月悠悠,侯景玉用40年的坚守与坚韧,诠释着医者仁心。那份对医学的热爱与对患者的责任,从未因岁月流逝而有丝毫减退。科里的年轻医生说:“在侯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清明上河园: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步入画卷赏明月,梦回千年过中秋!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