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你作答 | “何以中国”的河南答案

2024-08-15 19:06:59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何以中国?”说到河南,你会想到关于它的什么?河南又该如何做好文化创新工作,向世界讲好自己的故事?在“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主题活动即将落地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理论融媒体策划《“豫”你作答》,邀请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出镜解答。

  今天推出第四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的访谈——《“何以中国”的河南答案》。

  “何以中国”一词是2009年由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研究员最早提出来的,是他所著《最早的中国》一书最后一节的标题。2016年,许宏又出版了《何以中国》一书,是为了解答最早的中国何以诞生,即最早的中国的由来。

  一、最早的中国出现在距今五千多年前

  从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对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再到1959年徐旭生先生到豫西对夏墟进行寻找,通过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考古学家们对中国的上古史进行了重构。一般认为,最早的中国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的建立。本人认为,作为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作为唯一5000多年文明连绵不绝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古国应该在夏朝的基础上再向前上溯1000年,即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在今三门峡地区创建了“仰韶古国”,在今郑州和洛阳之间创建了“河洛古国”,这才是最早的中国,中华文明古国的开国国父是黄帝。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何尊,何尊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器,其122字的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迁都于洛邑、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有“宅兹中国”一词,即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处的“中国”意思是国之中,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在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嵩山同样被认为是“天地之中”,古代帝王“建中立极”,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洛阳至郑州之间的洛阳盆地和黄河冲积扇,不仅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而且在黄河母亲的滋养下,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各种上古聚落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碰撞融合,各种文明要素在这里积累沉淀,最终在这里闪现出最早的文明曙光,形成最早的中国,即建都于天下之中的广域王权,或称为“中央之国”。

  二、河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论,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摇篮的观点原本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众多考古新发现越来越多地披露,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巴蜀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等等,纷纷被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众多的文明因素在这些考古新发现中不断涌现,都呈现出相当高的文明水平,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说受到怀疑。苏秉琦先生由此提出了满天星斗说:“中国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组成,丰富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另一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比较著名的观点是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模式:“中国的民族和文化从史前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为一种分层次的、‘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或曰多元一体结构。中原的华夏文化处在花心的位置,东夷文化、三苗文化、戎羌文化、北狄文化等是围绕在其周围的第一层花瓣,百粤、夜郎、滇、氐羌、乌孙、月氏、匈奴、东胡等则是第二层乃至第三层的花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结构。”中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在被“满天星斗”说冲淡之后,又被“重瓣花朵”模式予以肯定。

  千百年来,由于黄河泥沙的不断冲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中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厚植了远古中华文明的根脉,孕育了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形成东亚最大的农业区,成为中国立国之根本。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文化序列一直没有中断,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一直进入夏商周时代,谱系连贯,一脉相承,不断与周边文化碰撞、交融,最早在这里闪现出第一束文明曙光。

  在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文明的胚胎在华夏大地各处萌生,恰如“满天星斗”,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消弭于萌芽时期,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因不可抗拒的天灾或被外来文化消灭而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只有在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中原腹心河洛一带,文明的胚胎得到黄河、洛水的滋养浇灌,得到肥沃黄土的培根养护,在这适宜的环境中得以萌芽、抽枝、开花,呈向心结构的中华文明的“重瓣花朵”,正是处于中原地区的花心的不断绽放,这朵绚丽的文明之花才得以盛开,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中原腹心地带的河洛地区,历史上一直认为其中华文明的中心地位从4000年前的夏代开始,随着巩义双槐树古城的发掘和披露,这一地区的中心地位可以上推1000年,到达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河南开始。河南既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河南有众多的考古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在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早期文明发展演进的中心区、夏商周早期国家的诞生地,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明一脉相承,文化绵延不绝,处于黄河文化的腹心地带,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系之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主脉维系之所。

  三、“最早的中国”在河南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172页)而文明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从考古学上看,从距今约10500—8600年的李家沟文化,到距今8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到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到距今4600—4000年的河南龙山文化,到夏商周三代文化,形成河南新石器时代到早期国家完备齐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文明要素也在不断积累中,大约在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时,势力扩张到一个相当广大的范围,中华文明古国的雏形大约产生于这一时期,形成于中原地带,时间距今5000余年。

  在周边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不断有考古新发现,中原相对沉寂,出现了“中原塌陷”。河南近年在中华文明探源方面有一些新发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一是巩义双槐树遗址,是一处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高规格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发现了三重环壕和瓮城,大型中心居址、夯土祭祀台遗迹、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等,还发现有牙雕蚕和丝绸残片,被称为“河洛古国”、“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二是南阳黄山遗址。该遗址是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等,为研究这两个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资料。三是永城王庄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存,对于揭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具有重要意义。四是淮阳时庄遗址,属于夏代早期遗址,其主体是以夯土墙围合的夏代早期粮仓遗存,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粮食遗存,包括小麦、稻米等,是研究农耕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

  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最早形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夏商周,中原一直是“中华文明古国”的诞生地和建都地。如问鼎中原、逐鹿中原、中原板荡等等,中原成为国家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中原”不仅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更象征着整个中国。

  四、殷墟甲骨文传承真正的中华基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脉传承赓续至今的一个重要载体。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学者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这个观点得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肯定: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中原不仅是汉字的起源地,也是汉字的主要发展区域,除了举世闻名的殷墟甲骨文,这里还是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许慎做《说文解字》的地方,也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宋体字等书体的诞生地,可以说,中原是中华汉字文脉传承赓续之地。

  仓颉造字的故事广泛流传,文献记载:“仓颉四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从这条记载看,仓颉造字可以说惊天动地,因为文字无限地扩张了人类的智慧,所以这种记载是合理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上古巫和史不分,仓颉也是一位大巫师。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是仓颉的故里,这个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现在村里人还大多姓史,应是史皇氏仓颉的后裔。这里现存仓颉陵一座。此外,河南虞城县也有仓颉墓,河南鲁山县有仓颉祠。

  五、丝绸和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

  从河南发现的两种重要文物可以让我们感知中国:一是丝绸,二是瓷器。“China”一说来源于丝绸。在古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丝”的发音逐渐演变为与“CHINA”相近的发音。在双槐树遗址发现的牙雕蚕,荥阳青台村遗址的丝绸残痕,这些发现都属于仰韶文化时代,和黄帝时代相当,与黄帝元妃嫘祖发明“养蚕缫丝”、被称为“先蚕娘娘”的传说契合。二是瓷器说,在古代欧洲,瓷器是极为珍贵和受欢迎的商品,因此欧洲人将瓷器称为“china”。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china”这一名称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河南瓷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原始瓷器。河南瓷器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五大名窑中,有三个都位于河南,分别是汝窑、钧窑和官窑。其产品汝瓷、钧瓷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也成为丝绸之路输入西方的重要中国商品。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夫妇陪同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夫妇参观故宫,在参观完故宫前三殿后,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一脉相承地发展下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特别是考古发现众多文明精华,如双槐树、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汗牛充栋历史文献的文脉赓续等等,成为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成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量之源。

  河南是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发生和传承地在河南,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起源地和传承地,所以河南在守护中华文脉、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应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加强研究挖掘,进一步夯实河南是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二是要守正创新,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创新活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三是要加强文明互鉴,推动中原文化的全景呈现,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

  六、“老家河南”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

  时下有几个省的旅游宣传口号大家耳熟能详,如“七彩云南”“好客山东”等,我们河南的旅游宣传口号是“老家河南”。河南所以有“老家”之谓,是因为河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三皇五帝到如今,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进步。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主流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渊源于中原文化。中华农耕文化发轫于河南;中国城市文化滥觞于河南;汉字起源并发展于河南;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在河南;中国商业文化发源于河南;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发端于河南;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河南;老学、儒学和墨学等中华元典文化,以及此后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发源发展于河南,此外,在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夸父逐日、河图洛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中原神话传说中,已隐藏着中华民族精神起源的密码。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在中原。

  河南是中华姓氏资源第一大省,全球华人祖根在中原,老家是河南。文献中被称为“三皇五帝”的共有12位,即伏羲、女娲、燧人、炎帝、黄帝、祝融、共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都出自中原或主要活动于中原。河南桐柏县、泌阳县是“中国盘古之乡”和“中国盘古圣地”;河南淮阳是“定姓氏、制嫁娶”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建都之所,太昊陵所在地;河南新郑是“炎黄子孙”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所在地;河南内黄县有颛顼帝喾陵;洛阳王城公园“根在河洛”碑、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和巩义市的河洛汇流处,是客家人寻根谒祖目的地;河南固始县是“闽台祖地,中原侨乡”。河南作为中华姓氏的主要起源地,还是很多姓氏的祖根地,无论是王、李、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发现,河南在寻根方面具有开发价值的姓氏有341个、遗存1098处、河南籍名人2947个。其中,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个中华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享誉海外的“客家人”就是由中原人多次南迁形成的,他们的家谱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为荣。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中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