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链补链强链 一朵棉花织出700亿元大产业丨新型工业化

2024-07-05 23:18:12 来源:大象新闻

纺织服装产业链是河南省着力打造的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之一,周口市纺织服装业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年产值7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总量的1/4。在周口太康,记者记录了一朵棉花变成一匹布的全过程。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徐珂:我手里拿的是一团棉花,它几乎是我们使用最频繁的一种纺织材料。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周口太康,是怎么做到一朵棉花进,一套家纺出的。

进入车间,棉花就会钻进这条“空中隧道”自动作业,它们将经过8道工序,接受高清摄像头和光谱识别技术的检阅,确保进入棉纺流水线的棉花干净、蓬松。

周口太康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 张东森:这套设备由传统的清花机和梳棉机升级为现在的清梳联一体化设备,实现棉花到棉条的闭环式生产。

将合格的棉花制成棉条,它们不仅要整齐均匀,还要有“修长的身段”。

周口太康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 张东森:我们这台是精梳机,它可以去除16毫米以下的短纤维,短纤维去除以后,我们以高于棉花的价格销售出去,用作纸币的生产和高端卫材的加工。

经过层层筛选,它们终于变成了一根根细白的纱线。可纱线断头曾经是纺织厂里最头疼的事,而现在拥有识别系统的新设备可以精准鉴别断了的纱线,再通过机械臂自动接合。

周口太康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 张东森:自动接头纱线的强力达到原纱强力的90%以上,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

接下来,纺好的纱线“坐着缆车”一站式进入库房,带有芯片装置的运输机能够根据颜色智能分类。最后将优质纱线贴上身份证,打包装车。

周口太康银鑫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谢大勇:我们这个3万平米的车间仅需用工100多人,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一团棉花“打怪升级”的过程在这座厂房里就结束了了,可是在太康,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几个小时后,它们将被运到相隔500多米的另一个工厂,继续“升级改造”。在这个工厂里,纱线要完成二维变身,从线成面,变成布。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徐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这个现代化的工厂里,一位“木兰”就能操控十几台纺织机。

轰鸣的纺纱机、戴着头巾忙碌的纺织女工,是很多人对纺织业的最初印象。但在太康瑞驰智能化的纺织车间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智慧”。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管理,使得产品更具有生命力。

周口太康瑞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文华:我们这个厂区占地95亩,准备投建1000台智能织机,分两期建设,目前的500台一期已经建成投产了 。

据了解,像这样的智能纺织企业,在太康县共有47家,涉及纺纱、织造、服装加工。太康纺织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周口市太康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高敬辞:目前我们引进了水星家纺,正在加速建设中,预计2025年6月建成投产。

周口市太康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峰:我们将以数智赋能推进工业强县,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完善功能配套,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式、链群式发展,实现优势再造,争做纺织行业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