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从到访丹江湿地的鸟中“国宝”见证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稳中向好

2024-06-05 17:46:01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南阳6月5日消息(记者  夏莎)近日,丹江口水库(淅川县域)成功入选“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名单,高票当选10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第一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淅川县承担着守好一库碧水的政治使命。为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淅川划定了占全县国土面积五分之一以上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施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坚决筑牢水源地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栖息,让我们跟随镜头,细数丹江湿地珍稀的鸟中“国宝”,见证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稳中向好。

  鸟中大熊猫——彩鹮

  彩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通体呈深栗色,喙似弯刀,与朱鹮为近亲。它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华丽的彩色,被戏称为“五彩斑斓的黑”。2024年5月,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一只彩鹮,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2024年5月,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一只彩鹮(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2024年5月,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一只彩鹮(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大型涉禽,体态优美,黑翅白体,赤脚长喙,成鸟体长超过1米,十分容易辨识。2023年11月,28只东方白鹳首次到访河南丹江湿地,系河南省西南地区的首次发现,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东方白鹳到访河南丹江湿地(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东方白鹳到访河南丹江湿地(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东方宝石——朱鹮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白脸红,喙长而下弯。其曾一度濒临灭绝,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当世仅存的7只朱鹮,与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为“秦岭四宝”。上世纪50年代,淅川曾有过朱鹮的记载,后销声匿迹。直至2023年2月,时隔70余年,保护区再次监测发现一只朱鹮重回丹江湿地,刷新了保护区鸟类记录。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组团到访丹江湿地(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环境检验师——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鸟头部现墨绿色带光泽,颈部至前胸为栗棕色,眼部虹膜呈白色,数量稀少,栖息环境要求极高,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21年11月,保护区首次发现6只青头潜鸭,并连续3年稳定监测到青头潜鸭种群,最大种群数量达13只。

  丹江湿地修复区发现的青头潜鸭(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丹江湿地修复区发现的青头潜鸭(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1000多万年。其两胁的羽毛上的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自2018年以来,保护区已连续6年稳定监测到中华秋沙鸭种群,监测发现的最大种群数量达10只。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央广网发  王志斌  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展翅(央广网发  杜卿  摄)

  鸟中君子——黑鹳

  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嘴、腿均为红色,颇有“君子之风”。黑鹳是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客”。自2014年以来,保护区已连续10年稳定监测到黑鹳种群前来越冬,监测发现的最大种群数量达30只。

  黑鹳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翱翔(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黑鹳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翱翔(央广网发  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除上述鸟类国宝之外,还有黄胸鹀、大鸨、金雕、秃鹫等鸟类。目前,保护区已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之多。众多的鸟中“国宝”为何如此青睐河南丹江湿地?一方面,河南丹江湿地位于我国中部候鸟迁徙通道上,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另一方面,淅川县把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保护区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治理3.5万余亩,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100余起,通过多渠道宣传营造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据悉,淅川县将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为更多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