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设 ③ | 秦始皇兵马俑地标构建经验对殷墟甲骨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启示

2024-06-05 17:39:03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地传承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特别策划《“甲”设》,邀请专家学者就怎样更好地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出谋划策。乌镇、兵马俑等文化地标是如何建设的?金字塔、埃菲尔铁塔构建文化地标的经验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一起看看他们怎么说。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2024年新年贺词时提到“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他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在此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地标构建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既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特别是兵马俑,作为独具特色、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成为西安的文化地标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其文化地标构建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一、地标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嬴政陵墓的一部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的骊山北麓。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秦始皇陵陵区有大小形状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在兵马俑坑遗址上形成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包含秦始皇帝陵、K0006陪葬坑陈列厅、K9901陪葬坑陈列厅、铜车马博物馆的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共同构成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现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接待中外游客1亿多人次,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地标。

  二、形成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在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中逐渐成为代表西安的金名片,成为“最西安”的标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宏大,价值突出。秦始皇帝陵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构成了体量巨大、类型繁多、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且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作为秦始皇陵一部分的兵马俑是雕塑,是秦始皇的军队,是秦代文化的展现。围绕兵马俑展开的历史事件构成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再加上文化、政治、军事、艺术等多重内涵叠加使其成为同类遗产的代表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这些价值在“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等的话语表达中更为凸显。

  二是持续考古,整合资源。随着秦始皇陵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考古工作持续进行。1974年兵马俑坑被发现,1979年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并陆续在1989年开放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展厅,1994年开放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1999年开放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展厅。为进一步整合资源,2009年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并陆续在2011年开放K9901、K0006陪葬坑陈列厅,2021年开放秦陵铜车马博物馆新馆。这就使以考古发掘为基础的兵马俑在资源整合中规模不断扩大,并始终能有新成果吸引游客。

  三是名人加持,交流合作。从兵马俑、陪葬坑到秦始皇帝陵,秦始皇成就雄图霸业的历史事实与知名度为兵马俑增色添彩。自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陆续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前来参观,并发出“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的感叹。从此,“第八大奇迹”成为兵马俑的代名词。同时,兵马俑先后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回展出,还到加拿大、瑞典、新加坡、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海内外共有8000多万人次参观了兵马俑,是中国在世界上被参观最多的出土文物。名人的赞颂与交流合作,使兵马俑在国内外声名鹊起,大幅提升了兵马俑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以俑为媒,融合发展。为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兵马俑转化成果频出,既有文创产品系列,如《这就是俑》、“王的士兵”等,还有秦俑象棋、“秦俑侠”布偶、宇航俑手办等周边,更有兵萌俑文创IP形象。同时,以数字为手段,打造VR电影《秦·兵马俑》,制作史诗大剧《复活的军团》、动漫《秦侠》等,不断延伸产业链。还陆续开展“我为秦俑涂颜色——学绘兵马俑,我是秦俑修复师——学修兵马俑”等考古研学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促进兵马俑多业态融合发展。

  三、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的对策建议

  中华文化地标代表中国历史文化风貌,承载中国精神。“世界记忆名录”中的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史的关键一环。为高质量地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协同发展,讲好殷墟甲骨文的大故事。文化地标的形成与区域、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树立整体思维。安阳,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是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随着考古成果涌现,围绕甲骨文与殷商文明的整体情况,从更为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思考、研究,注重文物资源的互通互联,展现其整体价值和意义。在此建立的殷墟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洹河夜游、中国文字博物馆等虽与甲骨文有关,但均是分散景点。建议立足安阳,以殷墟甲骨文为主题,科学规划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博物馆、考古文旅小镇、后冈遗址博物馆等多景点之间的路线,建立这些项目与洹河夜游、中国文字博物馆之间的交通连接,形成互联互通的参观体验,进而最大限度地展现甲骨文的风采。

  二是聚焦考古研究,凸显甲骨文的重要地位。殷墟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发现甲骨文距今125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史的关键一环,更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并持续使用的文字,需要注重历史意义阐释、文化内涵挖掘。建议以殷墟研究为基础,深入推进考古发掘,持续公布甲骨文研究进展,为此可以集全国之力组建专门性研究团队,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学、甲骨学研究;鉴于中国甲骨文有大量流失海外,可以联合国内外甲骨文研究重地搭建国际学术研究平台,成立国际甲骨文研究联盟,助力国际资料的采集与研究。

  三是重视公共考古,推动甲骨文成果的全民共享。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以及对遗址的保护,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和支持。殷墟考古持续推进,需要开放公共考古,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甲骨文的研究中。建议以殷墟甲骨文考古项目为依托,有组织地向公众开放考古发掘工地;有条件地开展独具特色、充满创意的公共考古实践如招募志愿者参与到考古过程中、开展甲骨文考古项目模拟活动等;有选择地将公共考古从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让更多的考古成果惠及于民,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促进殷墟甲骨文的创新发展。文化地标立足区域、走向全国、辐射世界的过程,离不开国内外交流合作。建议政府集聚资源,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参观殷墟甲骨文;以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依托,积极推动国内外博物馆联合展览;数字赋能,开办全球甲骨文光影展,建立甲骨文科普类网站,在微博、微信、小红书等平台上开设账号与大众即时互动;IP塑造,联合有关公司打造甲骨文品牌,通过对甲骨文的重构和再造,在赓续中华文脉和连接时代审美中以文创产品、影视剧、动画、实景演出等方式促进其创新发展。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马培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 尹松鹏 秦玉 马培红 任梦一 刘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