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豫宝藏“国博” 述说春秋事——“莲鹤方壶面世百年”系列融媒报道之三
铭文拓片 王子婴次炉 绘图/王伟宾
□本报记者 方舟 郭歌
随着8月25日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100周年纪念日临近,“莲鹤方壶面世百年”系列融媒探访报道进入第三站。8月21日,记者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看望来自老家河南的宝贝、莲鹤方壶的“兄弟姐妹”——郑公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共计17件,包括蟠螭纹鼎2件、蟠虺纹鼎1件、窃曲纹簋1件、王子婴次炉1件、蟠虺纹编钟10件、铜罍1件、镈钟1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苏强介绍。
这17件文物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莲鹤方壶同在1950年被调往北京。鼎、簋、炉、编钟均为1958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镈钟、铜罍为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王子婴次炉、镈钟、铜罍目前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春秋战国部分展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展品。其中王子婴次炉、铜罍均为馆藏一级文物。”苏强说。
根据现有器物和史料著录记载,郑公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以及玉石器等,因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无疑应为某一代郑公之墓。
这座大墓的年代是什么时间?墓主人又是哪位郑国国君?
郑公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用于断代研究的铭文资料极少,只有国博内展出的王子婴次炉上铸有七个字的铭文,据考证为“王子婴次之燎炉”,成为考释墓主与年代最为重要的参照。
苏强说:“根据铭文内容,学界多认为‘王子婴次’即婴齐,为楚令尹子重。其时代属春秋中期,用途为烧炭取暖的燎炉。此器也反映了当时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情况。”
“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共出土4件镈钟,国博所藏的这件镈钟形制完整、造型精致,是展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玉亮说,“该件镈钟呈桶状,上小下大,平口,断面为椭圆形。镈身两面共有36个螺形短枚,舞、篆、鼓均饰虺螭纹。”
此件镈钟钮由镂空的虺螭纹组成,镈钟也称特钟,特征在于单独悬挂、器型更大。编钟是中高音钟,而镈钟则为低音钟,演奏时用来和声和掌握节奏之用,为我们寻觅湮灭已久的郑卫之音提供新的曲调。
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多成套、成对出现,有其固定的组合形式,形成了春秋时期带有中原郑国文化特色的新郑器群。“在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中,有2件相同形制的罍,国博所藏的铜罍在当时作为酒器使用,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赵玉亮说。
在展馆中,记者看到这件铜罍为短颈、浑圆器腹,凸弦纹分成两层纹饰,肩饰四龙衔圆环耳,上层以蟠虺纹凸纹为饰,地填雷纹,下层双勾线蟠虺纹,底腹呈尖叶形单位,饰较细蟠虺纹,再现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巧夺天工。
近年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对这批珍贵的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据苏强介绍,王子婴次炉、镈钟曾被收录于《华夏之路》《中华文明》《百年收藏集粹》等国博出版的大型研究性图录中;镈钟及10件铜编钟曾于1990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测音,收录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的“春秋青铜器”部分对这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分期进行了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由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莲鹤方壶随展前往北京,在国博与珍藏在那里的“兄弟姐妹”团聚。如今,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已然面世一百年,我们期待着,这批分藏在海峡两岸四城五馆的珍贵文物能够最终实现团圆。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王义民:加快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顾万发:奋力打造“全国重地” 贡献“郑州文物”力量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超:统筹推进城乡国土绿化 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上街区:“拼”字当头 “干”字为先 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同非洲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同非洲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特别记者会 强调金砖扩员是金砖合作的新起点,将为金砖合作机制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