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的专访《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全文如下:
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
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访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
人民日报记者 龚金星 马跃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河南省委召开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制定《关于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的实施意见》,提出“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努力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楼阳生。
记者:河南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目标定位和战略举措有哪些?
楼阳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4次亲临视察,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意见》,坚定以前瞻30年的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一是锚定“两个确保”。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我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不断迈进。二是把准战略定位。自觉站位全局、服务全局,着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现代交通物流枢纽和改革开放新前沿。三是实施“十大战略”。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四个着力”等重大要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制度型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努力育先机、开新局。四是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记者:《意见》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请问河南在强化创新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哪些重大举措?
楼阳生:河南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整合重组省实验室体系,推进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迈向中高端。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推进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在氢能储能、量子通信、新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蓄势突破。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构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链,培育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100个引领型企业。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打造装备、食品、轻纺、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请问河南将如何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
楼阳生: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期货“六大中心”,加快粮食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河南农作物种子供种能力约占全国1/10,小麦、花生供种能力均居全国首位。我们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攻关、良种繁育提升和龙头种企培育“四大工程”,建设种业强省。
记者:近年来,河南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取得积极成效,请问河南将如何加快开放强省建设?
楼阳生:在互联网时代,内陆省份可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跳跃式开放。河南将顺应这一趋势,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提升开放能级,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强省。一是加强开放规则机制创新。主动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接,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创新,重点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等领域探索新的规则制度安排。二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三是拓展开放合作空间。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深化“四路协同”,提高我省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记者:围绕《意见》提出的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河南有哪些重大举措?
楼阳生:河南将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实现各领域各环节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抓住优化战略布局这个重点、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核心、完善国资监管体制这个关键、防控化解风险这个底线,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推进地方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资产配置。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聚集。做好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对内设机构设置、机制运转、职能发挥等进行重塑性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抓实民生领域改革,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