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中部崛起势正劲:河南篇】窥千年古都昔日繁华,看魅力汴梁今朝圆梦

2020-09-15 17:47:48来源:中原网
字号  

  中原网讯(石嫣睿 文/图)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痕迹,那就是城墙。古代时候,如果想要建一座城市,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是先建一座城墙,所谓有墙才有城,便是这个道理。

  9月12日,“中部崛起势正劲”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八朝古都开封古城墙及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窥古都的昔日繁华,感受这座古老而又时尚的古都魅力。

  古城墙:“让文物活起来,让遗产靓起来”

  开封现存明清城墙,包括墙体、城门、附属建筑及其地下遗址等,总长14.4公里,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开封城墙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项目,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好、长度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据了解,开封城墙未来将整体实现“五贯通”,即“墙体贯通、绿道贯通、内外环路贯通、墙体内人防设施贯通、环城墙水系贯通”。实现内可通车、外可休憩、上可行人、下可利用。

  城墙上的城门是坐落在开封的东西主干道上的大梁门,北侧上马道是城摞城博物馆,马道上下三层相叠,分别叠压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6座城池,构成了开封“城摞城”奇观。

  “我们通过六面8K高清LED屏,360度的空间包裹,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开封城墙的前世今生以高清影像方式展示出来,让游客站在城墙遗址之上,亲身感受跨越千年时光,见证开封古都的传承。”开封宋都城墙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张辉向记者介绍关于马道上的大梁门城楼内部《微梦大梁门》演出。

  古都开封,两千多年来,历经兵火水患,屡淹、屡毁,但基本上都是在旧址上原根就起,屡兴、屡建。因此城市的坐标基本固定,城址的位置没有移动,城市的中轴线没有改变,由此形成的“城摞城”的现象,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奇迹,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观。

  近年来,开封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形成走向世界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遗产靓起来”,打造古都开封新的靓丽风景线。

  千年州桥:再现“州桥明月”美景

  位于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处的州桥遗址,州桥遗址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朝,曾历经唐、宋、金、明等各个朝代的修缮和改建,据历史记载《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场景这段故事发生于此。

  汴河千古,沧桑无语。汴河是当时南北漕运的大动脉,而州桥则跨越汴河,地位十分重要——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处于全城的正中心,是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所以历来被认为是东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考古发掘项目自2018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共开挖了2个探方,探方一主要是对运河河道及两侧堤岸的解剖,探方二是对运河北堤岸进行解剖。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四周的剖面上有一道道的白色地层线记录着不同时期的河道淤积层,以及河道宽窄的变迁过程。

  经考古发掘,汴河遗址河床最浅距地表约7.0米至7.5米,河底最深约13.5米至14.0米,宽度约为25米至28米;上部地层被近现代建筑打破,破坏比较严重,4.5米以下地层保存状况较好。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比较丰富的明清时期的房屋建筑基址、灰坑、水井,及金元时期的陶灶、房屋基址等,揭露出明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明代早期至今汴河故道区域地层的发展演变序列。

  今年4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发掘研究传播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封市州桥遗址考古项目为河南省黄河文化相关重大考古项目。州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北宋东京城内大运河的修筑方式、运河管理运行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州桥遗址仍在发掘中。

  “城摞城,宫摞宫,路摞路,桥摞桥”,开封地下六座城摞城的历史无声地记录着王朝更迭、金戈铁马、英雄豪情,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和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