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丁 桂娟 双瑞
昨 日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 7000 多 字长篇通讯,聚焦 郑 州 巩 义 “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使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存在得到证实,近年新发现的 5000 多年前河洛古国则把人们的目光带向更遥远的过去。
5 月 7 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发布并作点评。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今 5300 年 前 后 的 仰 韶 文 化 中 晚 期巨型聚落遗址,这座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彩陶杯壶 本报记者 李焱 摄
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关键钥匙
2005年一个寻常下午,考古人员在双槐树村南的高台地进行文物调查时,一榔头下去,黄土崩开,一个大面积的遗址徐徐铺展,随之而来的,是源自5300年前的远古呼唤——
2013年开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开展“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考古发掘项目,对双槐树遗址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
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该遗址是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如同一把遗失已久的钥匙,一经寻回,便打开了丰富的宝藏。
双槐树遗址勘探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确认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780米,面积117万平方米。如此大体量的遗址,在不断考古发现中,一处处惊喜喷薄而出,数个发现被称为“中国之最”:
这里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与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
看似寻常的考古名词,却呈现着惊人的事实:家蚕牙雕,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这里还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眼前的双槐树遗址,放眼望去是一个个土坑,而土坑里发掘出的陶罐、雕刻、城墙……无不诉说着5300年前先辈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而以它为中心的聚落群,也是这个时期、这个区域规模最大且唯一的大型城址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如是说。
这是关键时期关键地域的关键资料
再次来到郑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尤显激动。他一再说:“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域的关键资料,弥补了一大遗憾。”
王巍的“遗憾”,正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人,王巍说,中原地区一直缺乏过硬的考古资料,“黄河沿岸的文化是中华文化起源,源头的文化搞不明白,终究是一种遗憾。”而此次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将这张文化拼图填上了空。“河洛古国”的重大发现实证了5300年前郑州地区已经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也表明了在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顺着时间的长河回溯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让我们把目光投向5300年前的双槐树、专家口中的“河洛古国”——
一枚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的牙雕蚕,正拱起肚子做努力吐丝的姿态——这是双槐树遗址最为著名的出土文物之一。这一小小的“家蚕”,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这一家蚕的发现,与郑州青台遗址丝绸、郑州汪沟遗址丝绸的发现一起,奠定了郑州丝绸文明之源的文化地位。对于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背景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顾万发骄傲地宣布。
一座220平方米房子的前面,有九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在这个建筑中心,还有一头麋鹿骨架在北斗九星上端的北极附近。“三重环壕组成的防御设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阶段繁荣时期共存,连同融合北斗九星图案的重要建筑等遗迹,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顾万发说,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迹融合的现象,应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眼前的一切,让著名考古学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也赞叹不已。他说,双槐树遗址发掘出的三重环壕、北斗九星等遗迹,表明所处的时代已进入“古国”时期,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流域河洛文化的中心区,当属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的“河洛古国”。
更具有研究意义的是,李伯谦认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发展模式,规模宏大的高等级建筑,严谨有序的聚落布局,中国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所表现的这些内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王巍也高度评价:“这些遗址,让我们对中原地区的文明进程有了扎扎实实的材料。如果说仰韶文化是个金字塔,那双槐树遗址就是金字塔尖。”
历史照亮未来 征程未有穷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而那些铺陈在黄土地上的双槐树遗址,就是大地用实物诉说着人类的历史。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守住这份根与魂——“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王巍认为,正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正在崛起的中原地区,也将因为这些文明的发现而更有底气和信心。
让我们转过头来,再看一眼这里——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坐标:北纬34°48′56″,东经11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