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璀璨的夜晚,人们在步行街购物休闲,在酒吧、饭店交友聚会交流,在影院、剧场欣赏文艺节目……如今,在不少城市,“夜间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品牌。今年省两会,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成为省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大家围绕河南、郑州如何通过夜间经济促进区域发展、形成城市品牌建言献策。
夜间经济成城市消费新蓝海
“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发生的经济文化活动。从国际上看,国际大都市的夜间经济各具特色,形成本土化和国际化、传统和潮流等多种夜间经济集聚区。
在国内,不少城市均出台夜间经济专项政策,通过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奖励扶持机制等多项措施,激发夜间经济新动能,夜间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已经形成品牌。如成都、武汉主打“休闲牌”,上海新天地、南京秦淮河主打“地标牌”,杭州、西安主打“旅游牌”,深圳、广州、重庆等地则提出打造“不夜城”。如今,西安市的大唐不夜城、明城墙南门历史文化景区、莲湖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夜间经济区域,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等15个消费集聚区成为“夜广州”消费地标。
有统计显示,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上海夜间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餐饮2/3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服务业产值55%来源于夜间经济。夜间经济可以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因此,夜间经济被称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建议省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与国内不少城市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相比,河南、郑州的夜间经济发展仍显不足。如何推动河南夜间经济发展?
省政协委员李军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即考虑发展夜间经济的规范性、渐进性、可持续性,更注重设施的承载力、配套力、安全性。
“应立足我省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体育、经济等实际,进行深度融合,谋划一批示范城市、示范区、街,稳步推进。”李军建议,依托特色餐饮街、美食街、品牌餐饮店等餐饮集中区域,建设餐饮集聚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依托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公园、演艺游乐场等载体,建设文体消费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依托高校集中、创业创新产业活跃的人员密集区域,建设便利服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依托具有夜间消费习俗的街道里巷、封闭市场以及空置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建设百姓生活型夜间经济集聚区。
李军认为,发展夜间经济还应引入智慧城市元素,并定期开展各种“文化节”“艺术节”“音乐节”“体育节”“购物节”等,增强吸引力、增强聚集度。
着力打造郑州“夜商都”品牌
作为河南省会,郑州应该如何利用自身条件发展好夜间经济,形成新的城市品牌?
省政协委员李新有建议,建立政府统一组织协调的夜间经济领导机制,完善政策制度,统筹规划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夜间经济。“由市商务、发展改革委、文广旅、体育、交通、城管、公安等多部门参与,建立夜间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筹推进、协调高效的工作合力。同时,应研究支持政策,在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夜间经营的企业和商户扶持,鼓励壮大一批夜间经济重点项目和特色品牌。”
发展夜间经济,规划要先行。李新有建议,由郑州市商务部门抓紧牵头研究“十四五”夜间经济规划方案,打造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夜都商圈、特色夜街区和夜晚生活集聚地,发挥好“以点带面”作用。
在配套服务上,李新有建议,研究完善夜间交通服务的相关配套措施,优化夜间经济商圈、地标和夜生活集聚区及周边的动静态交通组织管理和公共交通线路设置,优化夜间停车位管理,提高停车便利度。
如何做好郑州夜间经济的业态升级,丰富消费内容?李新有建议,充分发挥成功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带动效应,争取在郑多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以赛为媒”扩大城市影响力,开发夜间体育经营项目和产品;重点培育文化休闲、展演娱乐等便民型“夜生活”业态,策划组织一批具有浓郁豫味风情和中原特色的品牌文化艺术项目;鼓励市内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大型场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1~2个小时,鼓励发展“夜间文化”;支持一批精品购物、时尚餐饮等夜间消费新产品。
“应充分挖掘郑州独特的商都文化和底蕴内涵,着力打造‘夜商都’品牌,将其做成郑州的‘城市文化IP’。通过组织策划夜间主题活动和品牌活动,通过网红效应和人流吸引力,扩大提升‘夜商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李新有还建议,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营造郑州夜间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