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儿”…河南“生命种子”采集室里的世态万象

2019-07-29 08:52:26来源:大河网
字号  

  

  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需要四五个小时,曹长松在工作中。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年仅两三岁的孩子为啥要扛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任?12岁男孩捐献救妈妈为啥被姥姥偷偷接来?65岁老人救弟弟时为何顾虑重重?从小被送人的女孩病重需要移植,养父母和亲生父母会如何齐心协力?……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白血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既是患者重生的“希望之地”,又是捐献者救人的“奉献之地”,关乎生命,更关乎人性,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尽在其间。

  7月下旬,正值酷暑。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唯一的一位专职采集师,32岁的曹长松分外忙碌,在该岗位工作3年多来,他累计为1600多位捐献者采集,平均每年采集500多例。其中,100多例是救陌生人的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其余绝大多数是为救亲人的血缘关系捐献,在他眼中,采集室里有着怎样的世态万象?

  最心疼宝宝捐献 孩子哭家长也哭

  曹长松说,1600多例采集中,绝大多数由青壮年捐献,当患者病情危急,又不能从中华骨髓库找到合适的配型时,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关键时刻都成了患者的“救命稻草”。

  省肿瘤医院采集室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最小捐献者年仅2岁11个月大,“孩子个头小小的,要救哥哥,看着让人心疼。”截至目前,这里为3岁、5岁、8岁、12岁的孩子采集过造血干细胞,累计有十几位。

  “啊,疼……”曹长松的微信朋友圈里,发过一位5岁小男孩捐献前扎针时在妈妈怀里痛哭的视频,哭得痛彻心扉。“孩子哭得心疼人,可没办法,必须得采,因为患者等着救。”

  孩子哭,家长也哭。这位妈妈流着泪对孩子说:“要不咱不捐了?可你姐姐咋办?你不是说要救姐姐吗?”懂事的孩子听了,依旧哭喊,却不再反抗了……

  近日,曹长松和同事又为一位3岁小男孩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救孩子4岁的哥哥。“这位孩子捐献也是事出有因,不得已。”他说,原来,4岁患儿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命,家人此前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配型,可一波三折,后来志愿者因故放弃捐献,只好让3岁的弟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哥哥,家长心疼得直掉泪,说:“但凡有其他办法,谁会舍得让孩子受这罪?”

  老人一再追问:捐献对我有影响不?

  都说血浓于水,为了救50多岁的弟弟,一位65岁的农村老太太和弟弟配型成功后,答应捐献造血干细胞。不过,躺在采集室的床上,老人愁眉苦脸,心事重重。

  老太太捐献时,陪在床边的是她的侄子,她儿子出去打工,儿媳在家带孩子,都没来。老太太的弟弟就在离采集室不远的移植仓里,等着她捐的“生命种子”救命。

  “她侄子刚起身出去,老太太把我叫到身边,偷偷地低声问:大夫,现在没别人,你给我说实话,这对我身体到底有影响不?我身体可不能垮,还要回家帮忙带孙子呢,万一我身体垮了,就成了全家人的累赘了。”听了老人的一番话,曹长松明白老人为啥表情凝重,赶忙说,“您放心,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已经很成熟,简单,安全,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医生也不会牺牲一个正常人的健康去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老人听了,稍稍宽慰些,但还是放心不下。

  3年多来,曹长松在采集室多次见到过这样凝重的表情。因为患者身患重病后,亲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济上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难免觉得沉重、压抑、紧张、恐惧、无助,还有对未来健康状况的担忧。这些捐献者中,有的此前和患者闹过矛盾,有过隔阂,当患者需要救命时,捐献者摒弃前嫌,救人为先,“这是亲情,也是大义”。

  领养女孩须移植养父母找到亲生父母

  气氛最尴尬的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是为了救一位约20岁的女孩,女孩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同在采集室内,相视无语,躺床上捐献的是女孩十几岁的亲弟弟。

  “女孩的亲生父母家在农村,衣着很朴素,生了女孩后送人了,由城里的这对夫妇抚养长大,养父母看着很有修养。”曹长松说,据说女孩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之间并无往来,女孩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女孩不幸患白血病后,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从中华骨髓库找不到合适的配型,养父母只好找到了女孩的亲生父母。

  亲生父母得知后,让女孩的弟弟配型试试,刚好配型成功。于是,亲生父母带着女孩的亲弟弟来捐献,他们把女儿送人后一直觉得亏欠她……

  采集室里,女孩的亲生父母坐在床边陪着正在捐献的儿子,养父母则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等着取“生命种子”救养女,“两边的父母心里都不好受,尤其是养父母,免不了担心孩子的病情,还会考虑孩子康复后会不会认亲。”曹长松说,因为各有心事,双方几乎没有交流。

  妈妈需要男孩救奶奶担心姥姥偷偷接来

  “3年前为救患病的母亲义无反顾捐献干细胞,三年后为给母亲巩固治疗,再次捐献淋巴细胞,小伙子很棒!加油!”今年6月的一天,曹长松发文图为一位两次捐献救母亲的男孩加油。对比照片可见,3年前捐献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男孩。

  男孩两次救妈妈背后,也有曲折——男孩的妈妈很能干,患病时30多岁,和男孩配型成功后,孩子的奶奶担心捐献对身体不好,不同意孙子捐献,可男孩的姥姥救女心切,也相信捐献不会影响孩子身体,就瞒着孩子的奶奶,把外孙从寄宿制学校接过来给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

  最让曹长松难忘的是孩子对妈妈的爱,当时12岁的男孩说:只要能救妈妈,让我做啥都中。

  男孩捐献时,姥姥特意拍了照片说:“闺女想儿子了,我拍照片好让她看看。”

  3年后,这位妈妈的病情需要巩固治疗,亲自带男孩过来采集。此时,男孩长得又高又壮。据说,孩子的奶奶得知男孩捐献救妈妈后身体挺好,也放心了,这次没再阻拦。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儿”

  “等着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患者病情都很危急,采集也是不分节假日。”曹长松说,40多平方米的采集室内有两张床,很多时候,需要同时为两个人采集。

  7月26日上午,曹长松为一位50岁的男子采集造血干细胞,救该男子大学还未毕业的儿子。这位父亲无奈叹息说,原本通过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配型,可志愿者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捐了,没办法,虽然他和儿子只是“半相合”,移植风险大,但是为了救孩子,仍决定“赌一把”。

  病魔无情,曹长松在采集室里感受到亲人为救患者的各种不易:有人捐献后顾不上休息,赶着回去给患者做饭;有一对夫妻在一个孩子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另一个孩子时,“轮岗”进移植仓,进仓前都必须理光头发……

  “相比之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气氛更轻松,愉悦,温暖。”曹长松说,因为捐献的志愿者和患者素不相识,觉得捐献救人很有意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会来看望、颁发荣誉证书,亲友同事也来祝福,加油,让人感受到人间大爱。

  通常情况下,一旦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从兄弟姐妹中找合适的配型是首选,其次,是通过中华骨髓库寻找,因为患者和陌生人之间配型成功的几率相对较低,多一位志愿者入库,就意味着患者多一份希望。于是,2016年底,曹长松向省红十字会申请,将该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建立为中华骨髓库固定入库点,截至目前,先后有数十位他的同事、同事的家人及志愿者在这里入库。

  3年多采集造血干细胞的经历,也让曹长松的心态发生变化:“更懂得人各有不易,更懂得健康的重要,还是那句话: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儿。”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