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她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机关党委一位调研员,是一位精致的女人,当过副区长,当过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却于7年前跑到大别山深处一个小山村,当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6月2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举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宋瑞被组织安排向来自30多个国家的政党分享她的扶贫故事。她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在中国诞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宋瑞驻的村叫弯柳树,位于信阳市息县路口乡。
2012年10月,她带着锅碗瓢盆和行李卷,第一次走进这个贫困山村。一进村就感到了压力,24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两个村干部,且年龄偏大。
2018年,宋瑞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
更让宋瑞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她苦筋巴力为村里争取到的第一笔4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放到村里两个月竟然没人领。村民说,直接给钱就行了,还让种这养那,费那事?我们不会!“我当时就蒙了,这贫该咋扶?”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真是太对了,扶贫必需先扶志,扶贫必需必扶智。一个自己都不愿干的人,你怎么帮扶他呢?”宋瑞说:“我决定从改变人心开始,扶起志向和智慧,让他们产生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她首先抓环境治理,带领村干部一起,动手清扫村里的垃圾。干了三天后,村民被感动了,纷纷加入,20多天拉走100多车垃圾。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庄,大家都笑了。
与打扫卫生的村民一起留影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就是建强村党支部。接下来,她拜访老党员和村民,推选出年轻人加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增加到5人。
村党支部健全了,大家干劲足了。宋瑞带领村支部筹资在村头兴建文化广场,开设“道德大讲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讲孝亲敬老、勤劳致富,唤醒人心、改变民风。一开始,让村民听课要发礼品,不发礼品就不去听,后来大家抢座位听课。宋瑞亲眼目睹了人心是怎样觉醒的,村风是怎样变得向上的。
“这样的人心,这样的村风,才是脱贫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心一变,奇迹出现。贫困户骆同军戒了酒瘾和牌瘾,立志为儿孙做个好榜样。妻子在家开起农家餐馆,他到村企业上班,全家年收入好几年都稳定在7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弯柳树,再不是旧模样,绿色农业和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还建起了酵素肥料等六七个科技型企业,村民们一个个勤奋肯干,还吸引一些大学生加入村办企业,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去年的11727元。说起这些,宋瑞满脸洋溢着兴奋。
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对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精神追求也有了,村里建立了文化公司,成立了歌舞团。今年,他们创作的情景音乐报告剧《弯柳树的故事》被列入中国文联项目,正在中央电视台指导下排练。宋瑞兴奋地向来自30多个国家的政党代表报告:“计划今年年底进京汇报演出,还要在中国文联统一安排下沿‘一带一路’国家演出,展示脱贫后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是那间简陋的小屋,储存着你到来时的一个梦想。是那棵弯弯的柳树,见证着你平日里的几多匆忙。你手捧着阳光走来,把村子里的树梢房舍照亮。鹰飞鱼跃歌扬,你和乡亲们一起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入夜,一首《你捧着阳光走来》,是弯柳树村民献给这个播撒阳光的普通共产党人的心声!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驻村7年了,看到弯柳树村奇迹般的变化,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宋瑞说:“而像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各地农村都发生着。我坚信,只要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努力拼搏,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如期打赢,乡村振兴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