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奋进新时代 出彩河南人】金牌矿工吴如:尽职尽责写就平凡中的传奇

2019-05-30 14:50:54来源:中原网
字号  

  中原网讯(张思沛)“他普通得扔到人堆里根本找不到,但是他却做了许多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矿友这样评价他。

  他叫吴如,1952年出生,河南方城人。1981年到一矿参加工作,现为一矿退休职工。先后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200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从1981年进矿到2008年退休,吴如27年来兢兢业业,用认真与忠诚谱写了一曲对社会无私奉献的壮丽人生。

  当记者初见他时,在他那张嵌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了一线劳动者的朴实。“我就是磨练出来的,面对困难不怕困难,把艰苦当成快乐。”吴如笑着告诉记者。

  对自己“抠”得很 对井下废旧物资却“亲”得很

  吴如从小就把节约的理念渗到了血液里。据吴如介绍自己有一件“宝贝”是他的自行车,陪伴了他17年的加重车。这期间,光车座就换了4个,里外带换了6条,脚蹬换了十几个,除了车架没换过,其他的零件基本上都不是原配。

  吴如对自己“抠”,对井下的废旧物资却“亲”得很,看到有用的东西被扔了就心疼,他总要尽自己所能把它们“抠”出来。

  干煤矿的人都知道,煤矿井下要保证没有一点损失或浪费很难做到。啥有用的东西扔了,吴如看着心疼。他说:“看着矿上、国家的资源丢失,比割我的肉还难受。”他把回收物资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从入矿第三年开始,吴如就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升井不空手”的计划。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他常常下班后四处寻找废旧物资,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要捡起来。

  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的吴如对回收上了瘾、着了迷,一天不回收就着急,发现可回收的东西就捡起来归拢好,遇到被煤埋住的,他也要扒出来。

  有一次,吴如看见一架柱梁被老塘冒顶埋住,只露出柱尖,他用手一点一点地扒,一块岩石一块岩石地掏,费了老大劲才把柱梁从老塘里抠出来,累得出了一身大汗。为了回收这架柱梁,吴如升井比平时晚了一个多小时。

  从1987年开始,一矿规定职工回收废旧物品按一定比例对进行奖励,但他每次只要回收单据不领奖,时间一久,回收站的职工也习以为常,“算了也没用,这么多年,从没见吴队长领过奖金。”

  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吴如回收的废旧物资价值达110多万元,按矿上规定他可以领到数万元奖金,可他一分钱也没要。

  坚持学习和创新 “半文盲”矿工成了知识型矿工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凡是有关煤矿安全的知识、采煤新技术、国家新政策,我都抄下来,如今积累下来的日记有42本,记下的学习心得体会有150多万字。”吴如说。

  吴如只上过三年小学,有时给队里职工讲话,讲出来是这个理儿,却写不出来,十几万字的《煤矿安全规程》对他来说更是如天书一般。

  “文盲能当矿工,但肯定当不了好矿工。”吴如说。

  1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看书读报两小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写在纸上,在班上问队里的干部职工,在家里,妻子和孩子就成了他的老师。

  这几年,吴如抄过书、抄过报纸、抄过文件,抄过十五大报告,抄过矿上3万多字的矿山应急预案等,他用过的笔记本,仅现在能找到的就有20多本,近200万字。对一些重要的段落,吴如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让人叹服。

  自1999年国庆节开始,吴如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编书,经过两年时间,吴如写下了1.3万多字的《煤矿安全生产四字歌》。内容从矿工上班入井开始,到采面打眼、用溜子下料、放炮落煤等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总结,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押韵。

  2003年,他将自己亲历和见到的6个事故案例,编写成两万多字的《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如今,这两本书已经印刷成册,在平煤集团推广学习。

  “我还写了一本书,是对‘四字歌’的补充,有六七万字,已经送到印刷厂。现在正编一本《煤炭炮采精采细收手册》,有十几万字吧。”吴如饶有兴致地说。

  他是矿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他把认真当作一种责任

  “25年7500次安全升井,连破皮伤都没有受过。”吴如说。

  上班第二年,吴如就登上了全矿“炮采第一名”的宝座。但是他并不满足,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技术上。他仔细观察,认真领会,不懂就问,很快就掌握了采煤生产工艺和安全生产技术。强烈的安全意识和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使吴如和他的工友们在恶劣的生产环境面前由被动变主动,破解了一道又一道生产难题。凭着这股子钻劲儿,吴如不但成了安全方面的专家,而且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

  “2004年3月,一矿的一个采面因地质构造复杂,成为矿上炮采生产的‘老大难’,矿上有两个采煤队在这里失手。”但是吴如主动请缨,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吴如和全队职工的努力下,这个采面当月就恢复了生产,两个班的原煤产量逐步由5000吨上升到了1万吨。

  因为认真,吴如还是工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20多年的井下采煤生涯,吴如到井下只要转一圈,什么安全隐患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同事们说:“老吴在井下,职工们特别有安全感。井下啥事儿他一摆弄,保准出不了问题。”

  在采煤一队,职工们悄悄地传着吴如的一句“坏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如来讲话。每天早会,身为采煤一队副队长的吴如都开得特别认真,总是在会上先念一段他的“四字歌”,然后再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有时,他还在会上指名道姓地大声批评人,让那些违章者觉得很没“面子”。

  虽然大家对吴如有“意见”,但是该队创造的奇迹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全队170多名矿工,12年没有出现一次工伤事故。因此,吴如也被工友们称为井下的“定海神针”和“矿魂”。

  记者离开时,默默跟在吴如的身后,看着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确是那么多矿友心中的“定海神针”。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吴如是一个单纯得近乎透明的人。他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定下了准则,并且执著地按自己的准则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无怨无悔地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