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大别山的春天②:从司马光砸缸到七姓村同心 光山“乡村振兴”的文化滋育新样板

2019-05-06 10:31:53来源:映像网
字号  

  编者按: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河南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河南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人间四月,已是春满中原。映象网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大别山的春天”,聚焦信阳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红色摇篮的追梦样本。

  今天推出第二篇:从司马光砸缸到七姓村同心 光山“乡村振兴”的文化滋育新样板

  映象网记者 郑北周 陈伟然 吴彦飞/文 段晋哲/图 路风浩

  教了半辈子书的扶志,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跟学生竟有如此不解之缘,以致于在离开校园、下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这些年,兜兜转转还是在围着学生忙。

  四年前的2015年,已经是高考名校——光山二高纪检组长的扶志,被委派去光山县泼陂河镇所辖的一个叫东岳寺村的地方做驻村第一书记。

  至于领导为何会选择扶志下村担任驻村干部,扶志半开玩笑说,谁叫我名字就叫扶志,又是教书的呢?习总书记讲过嘛,扶贫要扶志、扶智相结合。我看再也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纵然村里的条件不比县城,但扶志还是充满干劲,“毕竟跟学生‘斗智斗勇’了半辈子了,正好挑战一下全新的工作”。

  然而扶志“失算”了,东岳寺村里的学生大军,正浩浩荡荡从全国赶来。

  东岳寺村第一书记扶志

  风景再美不过是一张名片,文化振兴才是绿水青山的“点金术”

  一条条乡间公路四通八达,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怡人;家家白墙黛瓦,门前花红柳绿,塘满鸭肥;人人安居乐业,干劲十足。这不是《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正是光山县泼陂河镇东岳寺村的真实写照。

  东岳寺村不仅被泼河水库环抱,周围还有群山环绕,且文化底蕴深厚,距离村里一步之遥的东岳寺更是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同时,与东岳寺村一字之差的隔壁文殊乡东岳村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留下了李先念、陈少敏、徐海东等将军战斗、生活的身影,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也都留下了战斗足迹,革命遗迹众多,保存完整。

  东岳寺村村景

  美,从来都逃不过画家的眼睛,尤其是具有文化底蕴的美。早在2012年,东岳寺村就被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在偶然采风时“相中”,并开始组织学生来此采风创作。

  由此,本来以为自己要暂时“逃离”学生的扶志,再一次发挥特长,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服务。

  得益于中央美院教授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东岳寺村终于找到一条特色的振兴路子。扶志带着大家去全国各地取经、学习,看看人家的写生基地是怎么办的,回来后再一步步研讨、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镇、村三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东岳寺村迅速成为豫南写生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东岳寺村已经成为省内近二十家高校的写生基地。

  自从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名片飞出光山、飞出河南以后,驻村第一书记扶志说自己就没得闲过,安排一批批学生的住宿,为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写生地点,研究下一步写生基地的规划……

  东岳寺村已经成为省内近二十所高校的写生基地

  忙活的不仅仅是扶志自己,整个东岳寺村也在一派繁忙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原先村里能用作接待学生、游客的民宿只有区区不到5户,且全部都是村两委的干部,村民们对出钱修缮房屋搞接待这件事,大多持观望态度。随着村里接待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要求加入,目前已经有25户全情投入到做学生写生民宿。“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干事业,大伙儿的精神头都不一样了!”扶志说。

  其实风景再美不过是一张名片,而能真正让人留下来的,是文化这个抓手。“学生在外写生,不管风景再美,5天以上就会产生厌倦感。”扶志说,为了克服这个不利因素,他们村先后举办了如参观革命遗迹的红色之旅,光山花鼓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采风生活。

  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让东岳寺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圈里的“采风圣地”,许多高校纷纷组织学生来此写生。仅2018年,东岳寺村便接待了1200余名师生,每名师生每天的食宿标准是55元,平均两周写生算下来,单是账面上接待费用这一项,村里一年就多创收了80余万元。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驿站、民宿都住满了人。”扶志说,东岳寺村的绿水青山不仅吸引了采风的学生,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如今村里以写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盼头,该村400多户村民,已有大半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接待学生的行列中来,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宛如世外桃源的东岳寺村

  说起如何打造文化这个抓手,东岳寺村下了不少功夫。“原来村里晚上没有娱乐节目,村民们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围坐在屋里打麻将。”作为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的纪检组组长,扶志来到东岳寺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育乡风文明。

  为此,东岳寺村以提升乡村文明为抓手,做了一系列工作。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组织,引导农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礼。建立了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文明之星”、“道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及“双星”创建活动,并将模范人物、乡贤的事迹广泛宣传,推进好人精神落地绽放。

  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村里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相继投入使用,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蓬勃发展,村里花鼓戏演出队、乡村女子舞蹈队、农村锣鼓队经常开展活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不仅上了网,还吸引城里游人慕名而来,又为村里强势赚了一波“流量”。

  如今,东岳寺村有省级花鼓戏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8名,演出团体18家,演员220人,每年演出千余场次,演出活动遍布豫南地区及周边的湖北、安徽等地。

  “乡风建设不仅聚拢了民心,更把民风中的精华提炼了出来。”扶志说,在东岳寺村,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一个既有山水特色,又有古色古香、红色文化的风景区,更能看到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山村,这样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七姓村却亲如一家,乡愁文化成基层组织振兴的引擎

  无法否认的是,在光山,因为七岁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互帮互助、相互扶携的民风文化深入骨髓。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没有主动帮助别人意识的人,在光山简直可以算得上“异类”。

  不同于东岳寺村后起爆发,村两委以写生文化反促民风文化建设,在泼陂河镇,有一个更特别的村落——孙楼村,村民由7个姓氏组成。据村里老人讲,这里原本没有村落,因逃荒而来的7户讨饭人家聚集筑灶做饭,大家互帮互助,又得到周边村民的庇护和扶持,遂萌发在此定居的念头,后才逐渐形成一个杂姓村民组。

  就是这样一个杂姓村落,现如今七个姓氏却亲如一家。“过去的孙楼人,家住寒舍,缺吃少穿,一年当中有半年需借粮渡日。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泼陂河镇党委书记余效前说,日子好了,孙楼人骨子里不屈不挠拼劲和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优良传统迅速爆发,为此,7个姓氏还共同筹资建成了光山县首个单纯由村民组筹划建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寓所。该寓所原名为“七姓楼”,因七家姓氏一家亲,周围群众亲切称之为“齐心楼”。

  代楼村道路两旁美观的村舍

  因为民风和睦,孙楼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村组主持房屋集约联建,节约了30多亩土地,通过复垦,全部种上小麦等农作物,新修的池塘鱼肥水美,集体合股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每年每户通过集体收益可增收5000元。孙楼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注重生态保护,无论是栽种花木还是整修坑塘道路均坚持生态优先,保留农村原始风貌,不过度硬化、不搞高大上的形象工程。

  “吸引这些外出务工的孙楼人返乡的,不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因为和睦的民风。这种乡愁文化,对我们村一级的组织振兴来说,那就是如虎添翼。”余效前说。

  乡愁文化带动组织振兴的另一个样板,是光山县十里镇代楼村。

  出生于1986年的裴鑫,是土生土长的代楼村人。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光会干,不会说。的确,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裴鑫三句话不离“干”字,“带头干”就是了。

  三年前,返乡创业的裴鑫,被代楼村村民选为党支部书记。“村里一多半都是我长辈,你说你当村支书就嘴上喊喊,那能行吗?你得干,你带着大伙儿一块干。一开始做那个断壁残垣的清理修复工作,大夏天我就带着队伍,撅着屁股在太阳底下干,一天一个点儿,干不完不回家。”从裴鑫黝黑的脸上,仿佛能看到那个夏天烈日灼肤的场景。村民们被这个年轻后生的踏实精神给感动坏了,主动参与到村容整治、厕所革命中去,使得如今的代楼村,家家都有水冲厕,户户都能联上网。上网干啥?电视联网丰富娱乐生活,村民上网学习新技术、获取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呗。”裴鑫说。

  代楼村党支部书记裴鑫

  就在前两天,裴鑫刚在朋友圈里做了一把“晒娃狂魔”,“我的儿子在县实验小学上学,被评为‘三好学生’,我觉得特别骄傲,一定要把这件事晒出来给朋友们看看。”

  裴鑫说,他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早年在外做建筑生意,如今之所以回来做“村官”,一方面是因为看重老家光山的教育资源,“我们光山特别重视教育,全县每年都有不少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而另一方面,老家纯朴和睦的民风,让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十分留恋,勾起了乡愁。

  在裴鑫的记忆里,家乡的角角落落都充满了人情味,“我们村的人特别团结,乡土风味浓厚,谁家有个大小事儿,都是全村上下一起帮忙。而现在,村里正是搞发展、搞建设的好时候。我返乡回来,的确赶上了最好的时候。我得干啊。”

  “发展产业需要经济基础,更需要人才。”裴鑫说,他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号召更多像他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或创业,或投资。

  而如何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裴鑫做了一系列工作。去年中秋节,裴鑫在村里举办了一场“我们一起过中秋”的活动,邀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过节吃团圆饭,并给每个老人派送了礼品和月饼,“就在活动当天,返乡为老人过中秋节的外出务工人员,看到村里主动为老人送温暖后,自发为村子建设捐款了17万元。用于扶危救困、奖掖大学生。”

  除此之外,裴鑫还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村里“我为家乡栽棵树”活动,“一棵树虽然小,但是也为村里绿化做了贡献,由他们亲手栽下的树也成为了与家乡的纽带。”

  代楼村的苗木花卉种植田

  “在外面打拼的人,不是不愿意为家乡贡献出力,只是他们需要看到村两委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做实事,真正在脚踏实地地干。”

  如今,在裴鑫的带动下,代楼村依靠外出务工人员力量,共引进8家企业入驻本村,其中2家大型企业,5家合作社及一家农家乐,同时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特色养殖产业,“在产业的帮助下,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活干,每户一年最少增收1万元。”

  其实不止在泼陂河镇、十里河镇,整个光山县外出务工者,在民风乡愁的感召下,返乡参与村组织建设、参与创业投资,早已蔚然成风。

  发挥光山的人缘与地缘,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吸引像裴鑫一样的人才返乡,非但能带动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更是亟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引进人才返乡创业,光山县下了不少功夫。乡愁民风就是最大的人缘,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地缘,只要把人和、地利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再有“乡村振兴”正当时这个天时加持,何愁没有成功人士回来创业?何愁产业发展没有后劲呢?

  从光山县一层开始,到乡镇,到村两委,对返乡人才无一不是高度重视,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条龙”的基础支撑,比如完善激励措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创业专项政策,以返乡下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龙头,培育孵化创业项目,充分发挥光山县电子商务园区和羽绒产业集聚区作用,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场地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共享。比如成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22个乡镇(街道)标准化的平台建设,完成312个村级(社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返乡下乡创业服务网络。如此名目繁多、事无巨细的政策扶持,让光山县先后被授予“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和“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

  为了进一步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力,营造在全社会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光山县拿真金白银,先后评选出县级“创业之星”30名、“创业示范项目”20名,并对获奖个人和企业分别奖励5000元和30000元;为11家初次创业的返乡创业人员拨付创业补贴共计5.5万元。创业培训开展如火如荼,成立了县电商培训工作领导组,制订培训计划,每月29日定为光山电子商务培训日,每月举办一期短训班,实现了培训工作常态化、规模化、有序化。

  此外,光山还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吸引和带动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还不为人所知的是,光山县的特色羽绒产业,已经做到了全国头部集聚区。之所以能形成羽绒特色产业,根植于当地的麻鸭养殖的基础产业早已成型。众多羽绒行业为了节省成本,干脆在当地设厂,由此,也带动当地自创品牌的迅速崛起。光山县根据这一特色产业的优势,实施羽绒产业转型工程,建设占地450余亩的羽绒服装产业园,创建羽绒企业创业中心,免费提供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入驻创业,解决其无场地、缺资金和招工难等问题。目前,该创业中心已入驻15家服装加工企业,1家家纺企业,12家羽绒电商企业,1家快递公司,入驻企业已安装缝纫机位600个,总投资近1.5亿元,现有缝制技工1650人,年生产服装100万件,实现产值2亿元。同时,创业中心申报了河南光绒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提供创业支持。

  现代化的养殖大棚

  麻鸭养殖产业带动了羽绒产业,羽绒产业又顺势带动了电商产业。光山县是全国第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而电子商务产业的兴盛,又进一步吸纳创业。目前光山全县网店开设逾2万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网货生产企业200多家、供货商500多家、物流速递企业50余家,电商将光山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光山十宝”系列农特产品的带动下,光山农业产业化企业、各类合作社累计上线50多款农特产品。

  除此之外,光山县还利用“多彩田园”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创业,光山因地制宜发展“两茶一药、一游一果”等特色产业,建成以马畈“观五玫”鲜桃、砖桥月饼、“牢山粉条”等“光山十宝”为品牌的农特产品种植加工基地8个;加快推动规模养殖,猪牛羊饲养量达54万头,家禽饲养量达1418万只。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以粮油、茶叶油茶、畜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羽绒电商等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粮油品牌。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曾针对精准扶贫,于2016年赴光山调研考察。四年后的今天,光山不但有效开展精准脱贫,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创出属于光山自己的振兴模式。

  对此,杨建国表示,尽管在全国考察过很多地方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其大多数都是单点突破,或者有两三个抓点的较多,真正成体系,在组织、产业、人才、生态等各个维度均有探索,且形成相互促进、合力驱动发展的并不多见。光山真正打通了文化、产业、组织等五方面振兴的内在链条,结合当地既有的资源和基础文化优势,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分别在人才、组织、产业、生态环节发力,最后又形成合力,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光山“乡村振兴”各个环节之间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不刻意,因而更突显出浑然一体的集成效果。可以说,在乡愁民风文化振兴的滋育下,光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新路径。

  司马光故里的文化滋育,树立“乡村振兴”的光山样板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里这一段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然而正是这个听起来太过熟稔的故事,给了光山文化滋育的灵感,成了光山智慧之城的活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司马光个人的智慧,更彰显了互帮互助的光山底层民风文化。无论是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发掘、发展,还是七姓村同心戮力搞建设,无一不是司马光砸缸文化的传承,也无一不受到司马光砸缸文化的滋育。

  作为写生基地的东岳寺村山好水好人更好

  得益于民风文化、乡愁文化、教育先进等文化振兴的关键因素齐全,带动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功人士返乡,带动了人才振兴。

  人才的回归,又催生出无数扶志、裴鑫们挑起村两委的大梁,带动了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进一步强化文化振兴的同时,又完善了服务体系,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要么直接创业,要么以投资的形式带动产业,像羽绒产业、电商产业、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壮大。

  产业的振兴,自然又促进了特色农业如“光山十宝”、观光旅游如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兴起,而与此同时,富起来的村民,更加珍惜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生态振兴水到渠成。

  反过来,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也无时无刻不在滋育着乡风、乡愁文化的凝聚和传承。

  因此,光山县从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开始着笔,纯化乡风,强化教育,吸引人才回归,带动人才振兴;再以人才振兴为撬点,撑起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进而以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为生态振兴保驾护航;生态的振兴,又为乡风文化提供了滋育的土壤,为乡愁文化酿造了归来的温床。

  至此,光山县树起一个文化滋育为源泉、人才回归为抓手、组织完善为纲领、产业兴起为核心、生态臻美为保障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编者按: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河南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河南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人间四月,已是春满中原。映象网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大别山的春天”,聚焦信阳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红色摇篮的追梦样本。

  今天推出第二篇:从司马光砸缸到七姓村同心 光山“乡村振兴”的文化滋育新样板

  映象网记者 郑北周 陈伟然 吴彦飞/文 段晋哲/图 路风浩

  教了半辈子书的扶志,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跟学生竟有如此不解之缘,以致于在离开校园、下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这些年,兜兜转转还是在围着学生忙。

  四年前的2015年,已经是高考名校——光山二高纪检组长的扶志,被委派去光山县泼陂河镇所辖的一个叫东岳寺村的地方做驻村第一书记。

  至于领导为何会选择扶志下村担任驻村干部,扶志半开玩笑说,谁叫我名字就叫扶志,又是教书的呢?习总书记讲过嘛,扶贫要扶志、扶智相结合。我看再也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纵然村里的条件不比县城,但扶志还是充满干劲,“毕竟跟学生‘斗智斗勇’了半辈子了,正好挑战一下全新的工作”。

  然而扶志“失算”了,东岳寺村里的学生大军,正浩浩荡荡从全国赶来。

  东岳寺村第一书记扶志

  风景再美不过是一张名片,文化振兴才是绿水青山的“点金术”

  一条条乡间公路四通八达,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怡人;家家白墙黛瓦,门前花红柳绿,塘满鸭肥;人人安居乐业,干劲十足。这不是《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正是光山县泼陂河镇东岳寺村的真实写照。

  东岳寺村不仅被泼河水库环抱,周围还有群山环绕,且文化底蕴深厚,距离村里一步之遥的东岳寺更是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同时,与东岳寺村一字之差的隔壁文殊乡东岳村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留下了李先念、陈少敏、徐海东等将军战斗、生活的身影,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也都留下了战斗足迹,革命遗迹众多,保存完整。

  东岳寺村村景

  美,从来都逃不过画家的眼睛,尤其是具有文化底蕴的美。早在2012年,东岳寺村就被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在偶然采风时“相中”,并开始组织学生来此采风创作。

  由此,本来以为自己要暂时“逃离”学生的扶志,再一次发挥特长,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服务。

  得益于中央美院教授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东岳寺村终于找到一条特色的振兴路子。扶志带着大家去全国各地取经、学习,看看人家的写生基地是怎么办的,回来后再一步步研讨、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镇、村三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东岳寺村迅速成为豫南写生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东岳寺村已经成为省内近二十家高校的写生基地。

  自从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名片飞出光山、飞出河南以后,驻村第一书记扶志说自己就没得闲过,安排一批批学生的住宿,为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写生地点,研究下一步写生基地的规划……

  东岳寺村已经成为省内近二十所高校的写生基地

  忙活的不仅仅是扶志自己,整个东岳寺村也在一派繁忙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原先村里能用作接待学生、游客的民宿只有区区不到5户,且全部都是村两委的干部,村民们对出钱修缮房屋搞接待这件事,大多持观望态度。随着村里接待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要求加入,目前已经有25户全情投入到做学生写生民宿。“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干事业,大伙儿的精神头都不一样了!”扶志说。

  其实风景再美不过是一张名片,而能真正让人留下来的,是文化这个抓手。“学生在外写生,不管风景再美,5天以上就会产生厌倦感。”扶志说,为了克服这个不利因素,他们村先后举办了如参观革命遗迹的红色之旅,光山花鼓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采风生活。

  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让东岳寺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圈里的“采风圣地”,许多高校纷纷组织学生来此写生。仅2018年,东岳寺村便接待了1200余名师生,每名师生每天的食宿标准是55元,平均两周写生算下来,单是账面上接待费用这一项,村里一年就多创收了80余万元。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驿站、民宿都住满了人。”扶志说,东岳寺村的绿水青山不仅吸引了采风的学生,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如今村里以写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盼头,该村400多户村民,已有大半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接待学生的行列中来,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宛如世外桃源的东岳寺村

  说起如何打造文化这个抓手,东岳寺村下了不少功夫。“原来村里晚上没有娱乐节目,村民们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围坐在屋里打麻将。”作为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的纪检组组长,扶志来到东岳寺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育乡风文明。

  为此,东岳寺村以提升乡村文明为抓手,做了一系列工作。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组织,引导农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礼。建立了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文明之星”、“道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及“双星”创建活动,并将模范人物、乡贤的事迹广泛宣传,推进好人精神落地绽放。

  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村里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相继投入使用,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蓬勃发展,村里花鼓戏演出队、乡村女子舞蹈队、农村锣鼓队经常开展活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不仅上了网,还吸引城里游人慕名而来,又为村里强势赚了一波“流量”。

  如今,东岳寺村有省级花鼓戏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8名,演出团体18家,演员220人,每年演出千余场次,演出活动遍布豫南地区及周边的湖北、安徽等地。

  “乡风建设不仅聚拢了民心,更把民风中的精华提炼了出来。”扶志说,在东岳寺村,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一个既有山水特色,又有古色古香、红色文化的风景区,更能看到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山村,这样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七姓村却亲如一家,乡愁文化成基层组织振兴的引擎

  无法否认的是,在光山,因为七岁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互帮互助、相互扶携的民风文化深入骨髓。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没有主动帮助别人意识的人,在光山简直可以算得上“异类”。

  不同于东岳寺村后起爆发,村两委以写生文化反促民风文化建设,在泼陂河镇,有一个更特别的村落——孙楼村,村民由7个姓氏组成。据村里老人讲,这里原本没有村落,因逃荒而来的7户讨饭人家聚集筑灶做饭,大家互帮互助,又得到周边村民的庇护和扶持,遂萌发在此定居的念头,后才逐渐形成一个杂姓村民组。

  就是这样一个杂姓村落,现如今七个姓氏却亲如一家。“过去的孙楼人,家住寒舍,缺吃少穿,一年当中有半年需借粮渡日。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泼陂河镇党委书记余效前说,日子好了,孙楼人骨子里不屈不挠拼劲和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优良传统迅速爆发,为此,7个姓氏还共同筹资建成了光山县首个单纯由村民组筹划建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寓所。该寓所原名为“七姓楼”,因七家姓氏一家亲,周围群众亲切称之为“齐心楼”。

  代楼村道路两旁美观的村舍

  因为民风和睦,孙楼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村组主持房屋集约联建,节约了30多亩土地,通过复垦,全部种上小麦等农作物,新修的池塘鱼肥水美,集体合股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每年每户通过集体收益可增收5000元。孙楼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注重生态保护,无论是栽种花木还是整修坑塘道路均坚持生态优先,保留农村原始风貌,不过度硬化、不搞高大上的形象工程。

  “吸引这些外出务工的孙楼人返乡的,不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因为和睦的民风。这种乡愁文化,对我们村一级的组织振兴来说,那就是如虎添翼。”余效前说。

  乡愁文化带动组织振兴的另一个样板,是光山县十里镇代楼村。

  出生于1986年的裴鑫,是土生土长的代楼村人。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光会干,不会说。的确,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裴鑫三句话不离“干”字,“带头干”就是了。

  三年前,返乡创业的裴鑫,被代楼村村民选为党支部书记。“村里一多半都是我长辈,你说你当村支书就嘴上喊喊,那能行吗?你得干,你带着大伙儿一块干。一开始做那个断壁残垣的清理修复工作,大夏天我就带着队伍,撅着屁股在太阳底下干,一天一个点儿,干不完不回家。”从裴鑫黝黑的脸上,仿佛能看到那个夏天烈日灼肤的场景。村民们被这个年轻后生的踏实精神给感动坏了,主动参与到村容整治、厕所革命中去,使得如今的代楼村,家家都有水冲厕,户户都能联上网。上网干啥?电视联网丰富娱乐生活,村民上网学习新技术、获取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呗。”裴鑫说。

  代楼村党支部书记裴鑫

  就在前两天,裴鑫刚在朋友圈里做了一把“晒娃狂魔”,“我的儿子在县实验小学上学,被评为‘三好学生’,我觉得特别骄傲,一定要把这件事晒出来给朋友们看看。”

  裴鑫说,他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早年在外做建筑生意,如今之所以回来做“村官”,一方面是因为看重老家光山的教育资源,“我们光山特别重视教育,全县每年都有不少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而另一方面,老家纯朴和睦的民风,让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十分留恋,勾起了乡愁。

  在裴鑫的记忆里,家乡的角角落落都充满了人情味,“我们村的人特别团结,乡土风味浓厚,谁家有个大小事儿,都是全村上下一起帮忙。而现在,村里正是搞发展、搞建设的好时候。我返乡回来,的确赶上了最好的时候。我得干啊。”

  “发展产业需要经济基础,更需要人才。”裴鑫说,他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号召更多像他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或创业,或投资。

  而如何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裴鑫做了一系列工作。去年中秋节,裴鑫在村里举办了一场“我们一起过中秋”的活动,邀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过节吃团圆饭,并给每个老人派送了礼品和月饼,“就在活动当天,返乡为老人过中秋节的外出务工人员,看到村里主动为老人送温暖后,自发为村子建设捐款了17万元。用于扶危救困、奖掖大学生。”

  除此之外,裴鑫还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村里“我为家乡栽棵树”活动,“一棵树虽然小,但是也为村里绿化做了贡献,由他们亲手栽下的树也成为了与家乡的纽带。”

  代楼村的苗木花卉种植田

  “在外面打拼的人,不是不愿意为家乡贡献出力,只是他们需要看到村两委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做实事,真正在脚踏实地地干。”

  如今,在裴鑫的带动下,代楼村依靠外出务工人员力量,共引进8家企业入驻本村,其中2家大型企业,5家合作社及一家农家乐,同时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特色养殖产业,“在产业的帮助下,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活干,每户一年最少增收1万元。”

  其实不止在泼陂河镇、十里河镇,整个光山县外出务工者,在民风乡愁的感召下,返乡参与村组织建设、参与创业投资,早已蔚然成风。

  发挥光山的人缘与地缘,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吸引像裴鑫一样的人才返乡,非但能带动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更是亟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引进人才返乡创业,光山县下了不少功夫。乡愁民风就是最大的人缘,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地缘,只要把人和、地利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再有“乡村振兴”正当时这个天时加持,何愁没有成功人士回来创业?何愁产业发展没有后劲呢?

  从光山县一层开始,到乡镇,到村两委,对返乡人才无一不是高度重视,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条龙”的基础支撑,比如完善激励措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返乡创业专项政策,以返乡下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龙头,培育孵化创业项目,充分发挥光山县电子商务园区和羽绒产业集聚区作用,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场地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共享。比如成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22个乡镇(街道)标准化的平台建设,完成312个村级(社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返乡下乡创业服务网络。如此名目繁多、事无巨细的政策扶持,让光山县先后被授予“全国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和“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

  为了进一步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力,营造在全社会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光山县拿真金白银,先后评选出县级“创业之星”30名、“创业示范项目”20名,并对获奖个人和企业分别奖励5000元和30000元;为11家初次创业的返乡创业人员拨付创业补贴共计5.5万元。创业培训开展如火如荼,成立了县电商培训工作领导组,制订培训计划,每月29日定为光山电子商务培训日,每月举办一期短训班,实现了培训工作常态化、规模化、有序化。

  此外,光山还利用当地的特色产业吸引和带动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还不为人所知的是,光山县的特色羽绒产业,已经做到了全国头部集聚区。之所以能形成羽绒特色产业,根植于当地的麻鸭养殖的基础产业早已成型。众多羽绒行业为了节省成本,干脆在当地设厂,由此,也带动当地自创品牌的迅速崛起。光山县根据这一特色产业的优势,实施羽绒产业转型工程,建设占地450余亩的羽绒服装产业园,创建羽绒企业创业中心,免费提供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入驻创业,解决其无场地、缺资金和招工难等问题。目前,该创业中心已入驻15家服装加工企业,1家家纺企业,12家羽绒电商企业,1家快递公司,入驻企业已安装缝纫机位600个,总投资近1.5亿元,现有缝制技工1650人,年生产服装100万件,实现产值2亿元。同时,创业中心申报了河南光绒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提供创业支持。

  现代化的养殖大棚

  麻鸭养殖产业带动了羽绒产业,羽绒产业又顺势带动了电商产业。光山县是全国第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而电子商务产业的兴盛,又进一步吸纳创业。目前光山全县网店开设逾2万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网货生产企业200多家、供货商500多家、物流速递企业50余家,电商将光山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光山十宝”系列农特产品的带动下,光山农业产业化企业、各类合作社累计上线50多款农特产品。

  除此之外,光山县还利用“多彩田园”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的创业,光山因地制宜发展“两茶一药、一游一果”等特色产业,建成以马畈“观五玫”鲜桃、砖桥月饼、“牢山粉条”等“光山十宝”为品牌的农特产品种植加工基地8个;加快推动规模养殖,猪牛羊饲养量达54万头,家禽饲养量达1418万只。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以粮油、茶叶油茶、畜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羽绒电商等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粮油品牌。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曾针对精准扶贫,于2016年赴光山调研考察。四年后的今天,光山不但有效开展精准脱贫,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创出属于光山自己的振兴模式。

  对此,杨建国表示,尽管在全国考察过很多地方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其大多数都是单点突破,或者有两三个抓点的较多,真正成体系,在组织、产业、人才、生态等各个维度均有探索,且形成相互促进、合力驱动发展的并不多见。光山真正打通了文化、产业、组织等五方面振兴的内在链条,结合当地既有的资源和基础文化优势,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分别在人才、组织、产业、生态环节发力,最后又形成合力,非常具有创新精神。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光山“乡村振兴”各个环节之间互为补充又相互促进,不刻意,因而更突显出浑然一体的集成效果。可以说,在乡愁民风文化振兴的滋育下,光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新路径。

  司马光故里的文化滋育,树立“乡村振兴”的光山样板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里这一段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然而正是这个听起来太过熟稔的故事,给了光山文化滋育的灵感,成了光山智慧之城的活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司马光个人的智慧,更彰显了互帮互助的光山底层民风文化。无论是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发掘、发展,还是七姓村同心戮力搞建设,无一不是司马光砸缸文化的传承,也无一不受到司马光砸缸文化的滋育。

  作为写生基地的东岳寺村山好水好人更好

  得益于民风文化、乡愁文化、教育先进等文化振兴的关键因素齐全,带动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成功人士返乡,带动了人才振兴。

  人才的回归,又催生出无数扶志、裴鑫们挑起村两委的大梁,带动了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进一步强化文化振兴的同时,又完善了服务体系,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要么直接创业,要么以投资的形式带动产业,像羽绒产业、电商产业、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壮大。

  产业的振兴,自然又促进了特色农业如“光山十宝”、观光旅游如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兴起,而与此同时,富起来的村民,更加珍惜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生态振兴水到渠成。

  反过来,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也无时无刻不在滋育着乡风、乡愁文化的凝聚和传承。

  因此,光山县从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开始着笔,纯化乡风,强化教育,吸引人才回归,带动人才振兴;再以人才振兴为撬点,撑起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进而以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为生态振兴保驾护航;生态的振兴,又为乡风文化提供了滋育的土壤,为乡愁文化酿造了归来的温床。

  至此,光山县树起一个文化滋育为源泉、人才回归为抓手、组织完善为纲领、产业兴起为核心、生态臻美为保障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