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焦桐,兰考自带流量的“精神IP”

2018-12-25 10:36:43来源:河南卫视
字号  

   从12月24日(周一)起,

  到12月28日,

  每晚20: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

  河南广播电视台重磅制作的

  五集纪录片《走进兰考》。

  第一集,

  我们将从凝聚着

  “焦裕禄精神”的焦桐讲起。

  一棵长在兰考人心上的树

  让两代人深情守护55年

  到兰考的人,没有不去瞻仰焦桐的。

 

  25米高的焦桐就矗立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的门口,周围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56年前,这里却是兰考最大的风口沙丘之一,“俺这个大队,大大小小84座沙丘,那时候产量合40来斤,一亩地啊!”提起当年,魏善民老人记忆犹新。

  每天默默在焦桐旁打扫卫生,整理枝丫的就是76岁的魏善民,他和他的父亲前后陪伴这棵兰考人民的精神寄托——焦桐,已经整整55年了,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焦裕禄深深的感情。

 

  焦书记在这里带领大家种泡桐的时候,当时30岁的魏善民就在旁边,他能想起当时的每一个细节,“焦书记都是亲自动手哇!整整3天,大家准备收工了。焦书记发现还有一棵树苗,因为细小,而被弃置,焦书记说:别看它小,但是根好啊,种下了,如果能活,几年就长成大树了。”就这样,魏善民和焦书记一起种下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焦桐。

 

  广种泡桐,治理了兰考风沙,感恩的兰考人民都亲切的把这棵泡桐称为焦桐,成为了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防风固沙“大功臣”

  脱贫致富“大产业”  

  在兰考拍摄的过程中,编导还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治理沙丘最好的树种是刺槐,但焦书记决定遍种泡桐,是考虑到了这种树能够给百姓带来的经济收入,“一年一根杆,两年长成碗,三年能解板。”这就是焦书记当年为了鼓励大家种植泡桐而编的顺口溜,而这句貌似很土的顺口溜竟然真的应验了。

 

  当年焦书记带领大家种植的成片的泡桐,正好在改革开放初期成材,催生出了一大批的兰考木匠,他们用泡桐做板材,做家具,做风箱,卖向全国各地,一下子改变了许多兰考百姓的命运,而最神奇的是,因为兰考泡桐制作的风箱,让兰考与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兰考成了年产值几十个亿的全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而事情的起源却充满了戏剧性,至今都让人不敢相信风箱和乐器竟然会生发出一段传世佳话。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海乐器厂的技师在浙江农村无意中听到了一个风箱的声音,音质极佳,抱着试试的心态,用风箱板做了一把板胡,没想到音质达到了上品的程度,追根溯源,才知道这个风箱出自兰考,桐板更是来自大名鼎鼎的兰考泡桐。

 

  泡桐带来奇妙机缘

  新一代故事更加精彩  

  74岁的上海乐器厂高级技师张连根至今说起来都不敢相信,当年怎么就到了兰考,邀请他到兰考的是代士永,一个因兰考泡桐成材而成为木匠的农民。“当时我搪塞他,搞低端乐器没有出路,要搞就搞好的,你要搞到红木,搞不到红木做不成。”张连根说,没想到代士永作出了一个让张连根无法拒绝的决定,抵押房子到山东买到了一批红木,“我不来不行了,人家把房子都卖了!”张连根唏嘘不已,那是上个世纪的1987年,改革开放的第9个年头。

  张连根从此与兰考的农民代士永成了莫逆之交,1988年,兰考的第一家民族乐器厂正式诞生。琵琶、古筝、古琴、板胡一系列的乐器开始从兰考发出,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一个又一个刚刚还在土地上干活的农民成了张连根这个上海人的徒弟。

 

  2018年,张连根又一次踏上了兰考的土地,他会看到什么?又会遇到什么?他的徒弟们都怎么样了?他和代士永联手办起的第一家乐器厂现在怎么样了?

 

  徐场村25岁的徐亚冲从没有见过张连根,要说联系,就只有徐场村所在的堌阳镇——代士永和张连根联手办起兰考第一家民族乐器厂的地方,反正,从徐亚冲记事的时候整个村子就已经家家户户做乐器了。

  2000年,徐亚冲16岁时从奥运会开幕式上认识了古琴,于是开始遍访名师学习制作古琴。如今他已经小有名气,制作的古琴已经卖到数万元一张。而他的姻缘却一直家人操心,直到一次古琴演凑时碰到一个会演凑古筝的女孩,一琴一筝,会不会心有灵犀,又会演绎出一段什么样的爱情?

 

  真实就是力量,五集纪录片《走进兰考》采用纯纪实拍摄,摄制组深入兰考普通人的生活、工作,记录他们如何在共产党带领下改变兰考面貌走向幸福生活,如何从脱贫到奔小康,如何挥洒汗水、打拼奋斗的鲜活故事。而在这些动人故事的背后,参与纪录片制作的本集导演乔戈里也来分享他们在兰考拍摄的日子里那些被感动的点滴。

 

  导演手记:那些在兰考的日子

  本集导演:乔戈里

  我是乔戈里,作为《走进兰考》纪录片的一名导演,在兰考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乐器的制作,一个个刚刚干完自己家地里活儿的农民,骑上电动车到工厂里换上工作服就成了技艺高超的制琴师,那个转变的快啊!真的让我瞠目结舌,看着一块块的桐木板,在他们的手里变成一件件精美的乐器,不能不让人感慨神奇地命运,原来听兰考人说,一棵树,一种精神,一个产业,还不大明白,这一刻,我觉得我理解的特别透。

  在兰考待的大半年时间里,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兰考的人。不管是我们拍摄到的人,还是在村子里碰到的人,正说着兰考话,扭脸给我们说得就是普通话,或者跟我们说着普通话,扭脸就给别人说起兰考话,特别普遍,摄制组的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触,而在其他地方几乎很少碰到……我在想,这是兰考人的见多识广,还是兰考人的开放包容,是不是他们三年时间就从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到河南县级第44名的原因之一呢?

  ——乔戈里

  《走进兰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

  12月24日至12月28日

  每晚20:00播出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