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黄河澄泥砚:失传千年后的重现光彩,这是艺术的坚守

2018-07-31 16:53:25来源:中原网
字号  

 

  1988年,那一年下了很大的雪,大年初一这天,别人正在过年的时候,王玲和张存生夫妻开始垒窑。

  邻居们都很好奇,这两口子在干吗?大过年的又是搬砖,又是和泥。

  他们不知道,这夫妻俩正在努力烧制澄泥砚,想让失传了一千多年的技艺重见天日。

 

  来自安徽的王玲和张存生夫妻,出自砖雕世家,黄河风景区在招揽天下英才时,他们被景区作为人才引进留了下来。他们用精湛的手艺,为景区建了砖雕一条沟。

  沉溺于砖雕技术的夫妻俩,却无意间得到了齐白石的弟子卢光照的点拨,他参观了砖雕之后,提了一个建议:你们又会雕刻,又会烧制,能不能把历史上失传的澄泥砚研究出来?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且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砚。始于汉,兴于唐宋,没于元。传说清乾隆帝嗜其成魔,命工匠研制却不曾成功,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失传始终是艺术界的一大遗憾。

 

  当时的王玲夫妻对澄泥砚丝毫不懂,就开始查找资料,找专家调研,找黄河泥。

  两个人走了很远,在1988年的夏天,去选择黄河泥。他们走了很远,经过反复的挑选,用衣服兜回了第一批黄河泥,试图研制澄泥砚。最开始他们采用的是烧砖雕的方式去烧的,烧制了七天七夜,扒开窑门,看到的全是碎片。

 

  当时两个人都傻了。但是,没有失败,怎么去成功。冷静下来的两个人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新打起精神去烧制,整整三年,他们尝试了无数次,终于发现黄河中下游的泥沙最为合适,于是在经过选泥、晾晒、粉泡、搅拌、雕刻、烧制等二十多种程序之后,终于烧制出了一件作品。看到第一件作品之后,夫妻俩的感觉,“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澄泥砚重见天日了。“重如石,细如玉,触之如童肌,叩之若金声,视之光彩照人,贮墨不腐,不枯不冻,写字作画散发阵阵清香”,在消失千年后,国之瑰宝澄泥砚终于涅槃重生。

   这一件作品之后,两个人深受鼓舞,他们感觉更有信心把澄泥砚的技术研制下去。黄河澄泥砚跟儿童的肌肤一样呈现细腻质感,虽然是泥土烧制的,但是却有玉的质感。在太阳光底下,砚台可呈现出鳝鱼黄、蟹壳灰、绿豆青、玫瑰红等色彩,同时,王玲夫妻俩在澄泥砚的制作中,加入了现代的中药熏蒸技术,所以,烧制出的澄泥砚有种淡淡的药物的清香。也是在这一年,他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黄河澄泥砚先后被故宫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珍藏。同时拿下我国民间工艺的最高奖“山花奖”。

 

  然而,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王玲却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击。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内地各省向澳门赠送礼物之际,张存生设计的“九龙晷”砚在河南省80多个送审方案中脱颖而出,张存生为了设计“九龙晷”,在电脑前熬了三天三夜,由于过于操劳、殚精竭虑,本就有病根的张存生突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

  一向习惯了依赖丈夫的王玲,感觉自己的世界在一夜之间坍塌。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一蹶不振的,几乎是精神恍惚地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当时有人提醒她说:你如果倒下了,张存生的事业就毁了,澄泥砚的技艺就再次失传了。

 

  正是这句话鼓励了王玲,以前丈夫是她的天,现在她选择做自己的天。抹去眼泪,她以惊人的意志力支撑着自己完成了澄泥砚事业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王玲筹划成立了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打造了系列黄河金沙泥工艺品,除黄河澄泥砚之外,大型砖雕、金沙泥茶酒具,以及各式各样观赏和收藏用途的把玩件、工艺品等等等等,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80余项荣誉,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的青睐。

 

  面对诸多的荣誉,王玲是很淡定的。她觉得,荣誉并不重要,把澄泥砚的技术传承下去才重要。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王玲招收了300多个学生,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们接触、了解并喜爱澄泥砚,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让失传千年的澄泥砚重见天日,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种坚守,王玲说,曾经有个马来西亚的富商邀请她去马来西亚,但是被她拒绝了。“我是从黄河边成长起来的,我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王玲如是说,“黄河边就是我的根”。

    作者:王海萍

编辑:王静喆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