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要闻 注册登录

独家责任:一泓清流去雄安 千里长渠始中原

2017-09-22 09:29:32来源:中原网
字号  

位于濮阳县渠村乡大芟河村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段 王子瑞 摄

■“关注雄安新区,聚焦未来之城”上篇

“来客人喽!”等待两个多小时后,68岁老船工姜付禄从船椅上站起来,舒了口气。他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大张庄村,这个河北安新县白洋淀的水区村,有100多户人家和他一样靠摆渡及养鱼为生。水,是他们的活路,也是“华北之肾”白洋淀的活路。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环绕华北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而建。水既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也是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构想之基。

下月,被称作“小南水北调”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有望通水,其始自濮阳,经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保定进入白洋淀,总长482公里,总投资42亿元,事关雄安大局。那么,缘何实施这项工程?河南做了哪些?将给豫冀带来什么影响?记者奔赴一线进行了探访。 郑报融媒记者 石闯 文/图 发自河南濮阳、河北雄安

靠水吃水,养鱼、划船、割苇子

白洋淀因缺水一度“肾衰竭”

初秋的白洋淀,微风吹拂下,芦苇摇曳,碧波荡漾,水鸟飞翔。

这里不仅藏有十里荷香,也记载着雁翎队的抗日传奇——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相当于56个西湖大小,由143个淀泊、3700多条沟壕、80万公顷芦苇组成,既是文人笔下的“桃花源”,也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我们是靠水吃水,养鱼、划船、割苇子,都得有水。”在安新县圈头乡大田庄村,51岁村支书田晓青说,10多年的水产养殖户生涯,更让他和这片水域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如今,这个4000多口人的村庄里,有100多户人家和他一样靠养鱼为生,“特别怕淀区干旱。”

在他的记忆里,村边白洋淀曾在1983至1985年彻底干淀。“干淀头一年,我在县城上高中,放假从码头搭船回家时吃惊不小。”田晓青说,他看到淀干了,淀底裸露,还裂了一道道缝,不忍直视,“家家户户的木船用不上了,我也改骑自行车,从淀里一直骑到学校。”

事实上,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还有生活习惯,一向靠捕鱼为生的村民开始向旱区村学习种植玉米和高粱等农作物,年轻人更是到外地谋生。田晓青说:“乡亲们爱吃的香喷喷的炖锅鱼不见了。”还有那些栖息在湿地的鸟儿也离开了,“干淀那些年,没捡着过鸟蛋。”

作为华北大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总面积362.8平方公里,其分属雄安新区的安新、雄县、容城及保定市的高阳和沧州市的任丘5个县管辖,其中85%水域在安新县境内。在雄安新区规划中,白洋淀处核心位置,承载着新区希望的“水核心”。

保定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历史上的白洋淀水域面积曾达到1000平方公里,上游潴龙河、孝义河、清水河、萍河等注入,史称“九河入梢”,水量充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气候干旱、上游大量水库修建、支流断流、过度开采地下水、工农业大量用水等,流域入淀水量已近枯竭,数次出现干淀现象,白洋淀也因缺水而一度“肾衰”。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由来已久

1983年至2015年:从设想到落地

“华北之肾”白洋淀出现“肾衰”了,怎么办?最立竿见影的治理方式当然是补水。按照水利部部署,河北省、保定市不断启动生态补水工程,为白洋淀“解渴”。

“白洋淀在丰水期水位一般维持在7.4~8米,6.5米是干淀水位,只要接近这个数值,就要补水。”保定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周振锋表示,白洋淀补水共经历了上游水库补水、跨河系引岳济淀、跨流域引黄济淀三个阶段。1997年至2014年,各项应急补水工程共为白洋淀补水21次,有效缓解了缺水压力。不过遗憾的是,补水后仍未能根本解决淀干的窘境。

因此,水利部门决定,引黄河水济淀,让饥渴的白洋淀重获新生。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由来已久。”河北省水利厅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早在1983年12月,原水电部就指示开展“黄河下游北岸引水可行性研究工作”,初步提出了引黄入淀的设想,并进行了线路查勘和比选。但由于让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这一设想未有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恶化,河北省又把引黄入冀补淀提上了议事日程。首次引黄济淀自2006年11月24日起进行,历时102天,共从黄河取水4.79亿立方米。从2008年初直至6月,第二次引黄入淀完成,入淀水量达1.58亿立方米。“黄河之水从山东聊城出发,沿干渠入河北,过衡水,跋涉数日,终抵达白洋淀,日夜兼程近400公里。”

“引黄入冀补淀线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四条线路备选,分别是西霞院线路、大功线路、濮阳线路和山东位山线路。起初,都不看好濮阳线。”濮阳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相朝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调研论证,各方逐渐认识到,从濮阳引黄河水入冀的优越性(线路短,水位适宜,有一定工程基础),从而开启了濮阳引黄线路的新征程。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前期工作2011年4月开始,濮阳市全力配合河北省水利厅向上申报。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2015年9月,水利部对初步设计批复。2015年12月17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濮阳段)举行开工仪式,正式吹响了号角。

引黄入冀补淀渠首引黄闸处

上千名工人开展劳动竞赛 目前主干渠基本贯通

“现在说起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很多人不知道,实际上工程意义非常重大。我们都习惯叫它‘小南水北调’。大南水北调解决的是京津冀吃水问题,这个工程保障的是地下和生态用水,让白洋淀成为华北的‘好肾’。”濮阳市引黄工程管理处主任张玉君表示。

他介绍,正在实施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期间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由濮阳向河北东南部农业供水、补充地下水的战略工程,也肩负着向雄安新区白洋淀补充生态用水的任务,必将在我国的水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渠首在濮阳县渠村乡大芟河村,途经豫冀6市22个县(市、区),全部为自流引水,总长482公里,濮阳段长84公里,是工程最重要的部分。”濮阳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相朝说,其另一个身份是濮阳市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

做了20多年的水利工作,他对这个工程非常珍视,河南境内84公里他徒步走了5遍。用他的话说:“这是国家战略工程,谁都不敢耽搁,协调服务、做好施工环境保障是必须的。”

李相朝介绍,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由国家和河北省共同投资兴建,建设单位和项目法人为河北水务集团。李相朝说,这是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友谊工程。

“濮阳负责、服务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的多达970人。”李相朝说,征迁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历来是绕不开的麻烦事儿,而在一年多里,上百座村庄、多达4.1万余名群众面临征地拆迁,他们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动员,大家给予理解和支持,鲜有不和谐声音传出。

曾在南水北调工地征战10年,施工人员王宏伟说,5月份他和上千名工友靠人工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对渠道浇筑、衬砌。“为保证工期进度,我们分成修路、保通、现场生产等小分队,展开劳动竞赛,有的人两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十分感慨。

9月19日,站在濮阳县渠村乡引黄闸向北望去,开阔平坦,一条清渠宛如巨龙般在大地蜿蜒,一路向北。“目前主干渠基本贯通,5月底已向濮阳市城区试通水,也为10月全线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定会实现向白洋淀供给‘生命之水、生态之水、健康之水’的目标。”

沿线形成一条水生态走廊 “不只是义务,受益同样大”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从字面上讲,目的就是入冀、补淀,好像这个工程只对河北有益,濮阳只有为工程征地、拆迁、移民做义务,但其实该工程的建设对濮阳也大有益处。”濮阳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表示,该工程濮阳段投资22.7亿元,是濮阳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对水泥、钢材、电力、化工、建筑施工等行业拉动作用明显。

他介绍,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对濮阳的引水量是1.2亿立方米,与第一濮清南工程互相调剂水量,使濮阳引黄供水受益面积达2018.6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8.2%,受益范围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华龙区、开发区等46个乡镇1313个自然村,总人口196万。也就是说,濮阳一多半人口都可以用到这个工程所供的水,其中灌溉面积193.1万亩。

工程的兴建,将改变现有水利工程输水能力差、建筑物功能衰减的不良状况,有效改善濮阳市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彻底解决清丰、南乐两县西部用水困难问题,更好地满足濮阳市农业灌溉需求,为濮阳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水利支撑。

“当然,也有助于让濮阳成为北方水城。”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濮阳平均降水量为559.3毫米,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为2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作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十分缺水,长期依靠开采地下井水来满足灌溉需要,致使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农业灌溉成本逐年增加,农民增产但不增收。

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金堤河以北的地区已形成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在20米至30米,而且以每年0.1米至0.5米的速度下降,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对原有第三濮清南总干渠进行加深加宽改建,输水量加大,输水时间拉长,总干渠每年渗漏补给地下水8322万立方米,对于抑制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区扩大,逐渐恢复地下水平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运行后,干渠水位抬高,将大大改善向濮水河、引黄灌溉调节水库(龙湖)补水的条件,不仅将在濮阳西部形成一条亮丽的水生态走廊,还大大增强城市水系供水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为进一步打造北方水城、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发挥作用。

安新县安新镇大张庄村的养殖户

“流入白洋淀的不能是浑浊的水”

引黄必引沙,水质如何保障?

“黄河落天走华北,一泓清流送深情。”

令很多人关心的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目前的进展如何?李相朝介绍,主汛期已过,进入水利工程建设黄金期,正按计划进行攻坚冲刺,5座控制性建筑物已经建成,4座枢纽节制闸基本完工,124座进水闸和口门已完工105座,125座桥梁建成113座。

引黄必引沙,怎样保障并提升水质?新建的2600多亩的永久性沉沙池就是一个解答,也是保证黄河水“清流补淀”的关键性工程。

9月20日,从渠首引黄闸下游沉沙池入口远远望去,水鸟唧唧,白鹭翔舞,长2500米、宽900米的两条巨型条渠,十分壮观。

“全线通水后,每年将有200多万立方米泥沙被留在这里,向北的水会越流越清。”河北省引黄工程管理局河南建设部主任张文虎说,总长482公里,总投资42.4亿元;其中河南段84公里,投资22.7亿元——两组不成比例的数字,恰恰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河南段“质”与“量”的诠释,“流入白洋淀的水质要求很高,不能是浑浊的水。”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

为保障白洋淀的水质清洁,国家正在制订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而在上游,保定市重点对8条入淀河道及河道流域1公里范围内区域综合整治,白洋淀淀区网箱养殖全部取缔,对淀区水质影响最大的保定市区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提标改造,有效改善了白洋淀上游河道面貌和水质环境。

而在白洋淀主要所在地的安新县,以环保风暴为契机,从彻底改变淀区居民生产生活习惯入手,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在安新县端村镇东淀头村口,有一块美丽的假山石。让人想不到的是,里面其实是一套污水处理设施。

村干部任小峰说,村里已建成了4套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管道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集中处理,日可处理生活污水近50吨,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能达到一级A标准,完全能满足村里污水处理的需求。

安新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既要加强河道污染治理,又要解决淀区生产生活排污。他们加大了对“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力度,建立“散乱污”企业数据库。截至9月8日,已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436家,整治改造散乱污企业610家。

美丽的白洋淀上,一名摆渡的老船工

白洋淀与黄河分离2600多年

“母子”下月有望再重逢

而今,秋日里的白洋淀焕然一新,正展开宽阔的胸膛,迎接母亲河黄河水的到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表示:“对于白洋淀生态,今后我们要还湖,要恢复湿地,要增加涵养功能,要让更多水资源能留下来。”

作为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沿线部分地区农业供水,缓解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同时为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

“这项工程年设计引水量7.4亿立方米,总受益面积465万亩。每年大概能补水200天,给河北带来6.2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其中农业灌溉供水3.65亿立方米,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55亿立方米。”保定市水利局工作人员称,随着工程进入尾声,河北段已具备了通水条件,预计10月份将实现通水,“黄河水浪跃跃欲试,准备顺渠而下,直济白洋淀”。

“在很久以前,黄河在创造华北平原的同时创造了白洋淀,古黄河经白洋淀东流入海。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南去后,派生出来的一些支脉河流仍沿故道入海,形成了如今白洋淀‘九河下梢’的基本格局。”安新县水利局一名负责人称,白洋淀与黄河分离了2600多年,直到2006年首次引黄济淀,“母子”才首次相逢,之后还有过4次的短暂相逢。

如今,随着常态化引水将成为现实,“母子”终于可以团圆。“这是真正的同饮一河水,不仅能补充白洋淀的生态用水,解渴雄安新区,沿线也受益匪浅。”李相朝说,

“我们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总结为‘四个一’: 一条战略渠,一泓民生水,一脉生态带,一道风景线。” 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勾画了一幅场景:工程通水后,走在沿渠道路上,河面宽敞洁净,两岸绿草如茵林木葱郁,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将是一幅何等醉人的画卷……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