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
2019年12月22日:冬至
我们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冰益壮,地始坼
隆冬时节,来了
钟玉成 摄
早在两千多年前
古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最终测出了冬至
在二十四节气中
它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
在古人看来
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间点
所谓“阴极阳生”
自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
这是一个大吉之日
年磊 摄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过了冬至以后
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
古人把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之物
冬至后五日,阳气虽已渐渐生长
但阴气仍旧十分强盛
土中的蚯蚓还是蜷缩着身体
张建刚 摄
二候麋角解
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
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
冬至后再五日,阳气更强一些
糜感到阴气消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又五日,由于阳气初生
山中的泉水暗暗开始流动,也逐渐变得温热
万礼志 摄
“冬至大如年”
古代,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节日
又有“亚岁”的说法
人们会在这天祈求
来年疫疾消除,风调雨顺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古代在这一天,会放假休息
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赠送美食
又叫做“贺冬”
魏建军 摄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冬至开始,正式进入“数九”天
那些在各地流传的“九九歌”
记录了此时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
文人雅士也会凑个热闹
比如九个人相约饮酒、吟诗作赋
宴席上要用九碟九碗
寓意“九九消寒”
郑磊斌 摄
冬至一到,新年也就不远了
那些冬至美食,满满浸润着家乡的味道
北方有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则多半吃汤圆、长线面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天气极为寒冷
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衣
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
白雪 摄
冬至,宜潜阳补温,敛阳护阴
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
注意空气流通
早睡晚起,保持平和畅达的心境
如果有晨练习惯
则应该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
以免诱发疾病
中新社发 陆欣 摄
冬至前后是人们开始进补的最好时间
按照民间一贯的说法
此时人体内阳气正蓬勃生发
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
可以适当多吃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再如,此时适宜吃一些温补类食品
如龙眼肉、扁豆、山楂、胡桃等
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多食用导致上火
杨静摄
要想滋阴润燥
可以吃诸如莲子、大枣、银耳等
木耳、黑枣、芝麻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冬至的许多习俗
都倒映着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和喜爱
寒冷在外,温暖在心
陈超 摄
那些美好的冬至诗词
描绘的便是人们在冬日的感悟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孟德龙 摄
《冬至夜喜逢徐七》
明·高启
君来同客馆,把酒夜相看。
动是经年别,能辞尽夕欢。
雪明窗促曙,阳复座销寒。
世路今如此,悬知后会难。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艾克 摄
《减字木兰花》(冬至)
宋·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杨锦 摄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日思亲》
明·于谦
客里逢佳节,天涯忆老亲。
葭灰初应候,梅蕊渐回春。
醉讶朱颜好,愁添白发新。
孤云恒在望,翘首欲沾巾。
王斌银 摄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天气虽冷,却是春之先声
在等待春天到来的日子
不妨趁机总结一年的收获
王将 摄
看似漫长的冬日
也可以打磨心性
品味岁月的馈赠,更添一份暖
今年冬至,你如何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