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传播和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形式的广告和营销方式让人目不暇接,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一些“土味”、侮辱性广告在网络上泛滥引发抵制;靠骂人、破坏物品来博眼球的直播带货被人们诟病;还有那些“关不掉”的App广告陷阱,更是让人不堪其扰……
“尬味”广告尴尬了谁
最近,“全棉时代”的一则在抖音平台上播放的短视频广告引发了广泛热议。在这个宣传“卸妆湿巾”的广告中,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独自行走时被人尾随,当尾随者逐渐靠近时,“女子”拿出卸妆湿巾擦脸,转身瞬间变成一个“男人”,通过“变丑”成功自保。随后,有网友质疑该广告故事情节“不尊重女性”“侮辱女性”。而更让大家无法接受的是,面对质疑,“全棉时代”官博在评论中回复网友称“视频为广告创意,仅作为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此后,全棉时代虽两次正式致歉,但仍被全网抵制。
除了此类涉嫌丑化、物化女性的广告,在互联网平台上,还存在不少低俗、价值观有问题的广告,尤以借贷广告为甚。去年,“360借条”因一则低俗广告被骂上热搜。视频中,一名瘦弱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站在自家砖房前,提着一块猪肉,向一名身穿空乘制服的美女求婚。空姐提出要有360借条额度的条件,“连360借条都不知道,如何给我未来”。男子当即申请了15万元额度,最后空姐同意求婚。不久前,京东金融的广告中,一位农民工模样的人第一次带母亲坐飞机,被鼓动给晕机的母亲升舱,又因为没钱遭群嘲,这时候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说“我来出”,结果反手就拿过农民工手机在京东金融上借了钱。
这类低俗广告无一例外地都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虽然上线不久后都遭到群嘲和批评,平台很快做下架、道歉处理,但每次出现争议之后,平台也大多把“锅”甩给审核管理和操作团队,并不见任何监管和处罚。
低俗、“尬味”缘何在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由于从业者素养不高,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互联网时效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开放性更强,而一些从业者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追求广告效益和品牌效益,打法律擦边球。
互联网为这些广告带来了流量,同时也带来了“反噬”。不少网友就表示,“这辈子再也不用‘全棉时代’了,而且要告诉身边的人都不要买。”“不能对这样的广告听之任之,否则只会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所谓开拓下沉市场,就可以毫无底线吗?希望这样的公司快点倒闭。”……由此可见,低俗、“尬味”广告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反感,同样也“尬”到了品牌甚至是整个行业,并不能实现“广告效益”。
“演”得好就等于货品好吗?
2020年是直播带货“高光”的一年。一夜之间,似乎所有商家都开始了直播带货。这其中,有一些带货方式,别说年纪大的人,就连很多年轻人都会感到咋舌和不适应。
李薇(化名)热衷网购,专门看过一段时间大大小小的直播带货,对于那些训斥吵架、嘶吼耍宝式的卖货都很反感。李薇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个傻子,不能理解不介绍使用效果的推销,靠什么吸引买家下单。对于李薇的抱怨,在某互联网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王楠(化名)却觉得很正常,因为李薇就是“被筛掉的人”。有的带货直播只需要主播开口,观众往往都是凭着对主播的盲目信单,他们靠人设而不是产品卖货。这就是为什么“家人们”这个称呼会在直播中流行开的原因。
王楠提到,那些在直播中训斥甲方、对骂、卖惨、标错价格、上错货物数量等“套路”,其实都是主播按照剧本演给观众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多下单,这在行业内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一些购物网站以及社交网站搜索“带货剧本”等关键词,就能看到相关售卖商品,均为10甚至几十个G的文件包,包含文件、视频等培训资料指导直播带货以及如何“演戏”,还有定制服务为主播量身写带货剧本。
对于种种“演戏式”卖货的直播,有的人像李薇一样不能接受,也有人乐在其中。王楠认为,这种夸张的直播带货方式虽然惹人诟病,但往往能激发观众同情、贪小便宜等情绪,促使他们冲动购物。
其实,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直播带货,归根结底都是一场为了推销商品的广告行为,不能脱离相关法规的约束,否则丛生的乱象只会损害遵纪守法的卖方与买方的利益。
关不掉的“陷阱”,
人人生厌的“牛皮癣”
最近,家住北京的吴先生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包裹,包裹里是一套被做成各种样式的支付宝付款码。让吴先生疑惑的是,自己并不是淘宝卖家,平时也不做生意,没申请过相关服务,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收到这样的东西呢?细想之下,吴先生更觉恐怖:自己的收款信息是怎么被别人知道的呢?
而与此同时,宁凡(化名)正在为总是收到支付宝的“收钱码”广告而烦恼。她每隔三五天就会收到一条收钱码的广告,点击这条消息打开直达付款页面,上面显示点击付款6元钱就可以获得付款码,下面还有她的收货地址。这则消息的页面与支付宝的其他通知信息页面配色相似,很容易使人误点。由此可见,吴先生之所以会收到收款码包裹,应该就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误点了这个广告,并支付了钱款。
因为一直找不到关闭的界面,又担心自己误点付款,宁凡拨打支付宝客服热线投诉。得到的回复是:这是支付宝正常的推送,不是广告。但正常的推送为什么会附上收货地址和付款按钮呢?宁凡认为,就算不是广告,用户也有权利选择看与不看。然而,要为了一个App的推送广告去“死磕”,宁凡不知道除了客服还能找谁,最后只能关掉整个支付宝的消息提醒来躲避如同附骨之疽的广告。
像吴先生和宁凡的经历,相信每个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曾遇到过。前不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上海消保委测试的600款App中,58%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仅有14.5%提供个性化广告关闭入口。
开屏广告、弹窗广告,刷个朋友圈还有广告伪装……这些广告让人防不胜防,成了人人生厌的“牛皮癣”。《报告》还显示,App公司为了增加广告收入,采用标题误导或不当技术手段增加点击量或播放时长,消费者对此防不胜防。
作为商业推广手段,网络广告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广告能否有效转化成销量,还得看用户接不接受。虚假烦人的广告,知名度是增加了,可增加的是恶名,只会适得其反。(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 奚冬琪 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