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1日电(记者 宋宇晟)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记者观察到,“公众考古”正从向社会推广、普及考古理念,转变为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
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区场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办方供图
10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提及,本次评选除了以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等为评判标准之外,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成为重要参考。
而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在校研究生胡宇煊的一篇《用网络数据预测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恰好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在“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前一天,这篇文章对26项入围“201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项目的网络宣传文案数量进行了统计。胡宇煊在统计了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宣传文案数量后,对这26个项目进行排序,并大胆预测了201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评选结果。
记者注意到,对比10日下午官方公布的结果,入选的“十大新发现”中有7个在上述预测名单中。值得一提的是,预测名单中的前六位均入选了最终的“十大新发现”。
胡宇煊在《用网络数据预测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所用图表。文章截图
记者发现,其中的不少项目都颇有对公众传播的“亮点”。
例如,前述文章作者指出,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项目用“此次发现了‘一个1.9米的成年男性’”为切入点,吸引公众去深入了解该遗址;而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项目与《水浒传》中的上清宫进行捆绑式传播,借助名著的力量进行宣传;在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项目的传播中,考古中发现的“‘剁手’葬俗”成为传播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这份“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宣传文案数量统计表”首位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几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在考古过程中还招募了社会成员体验发掘,这也让该项目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提升。
记者注意到,去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发出“招募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志愿者。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刘忠俊 摄
当时,项目领队刘志岩就曾对媒体表示,招募志愿除了业务上的需要,也可以普及考古知识,让大家对考古发掘有更多的了解。
而去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考古志愿者和实习生的公告。入选的志愿者和实习生在今年1月至4月间参加考古工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霍巍当日在“十大新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表示,招募志愿者参与考古是“考古本身采取新方式”,同时更是“公众考古的新尝试”。
他透露,这些志愿者从几百位报名者中筛选而出,参与考古的全过程。“他们以过去不同的身份,参与考古过程,了解到考古科学。同时,他们都是年轻人,考古工作相关信息也通过他们传递给同龄人。‘公众考古’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真正成为实际的过程。”
一位此前从未接触过考古、只是通过《盗墓笔记》了解考古的女孩,曾在微博中记述了自己参与江口沉银考古工作的经过和感触。“可能原来我对考古也有一些偏见,但是江口改变了我的看法,坚定了我对考古神圣的理解……”她写到。
她也在另一篇长文中这样说,经历过考古,“我似乎突然觉得历史不再那么飘渺了,历史可以触碰了,我好像在茫茫长河中抓住了历史的一根麦穗”……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刘忠俊 摄
相关报道认为,在对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并且全程参与考古发掘,在公众与考古之间搭建了桥梁,让公众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国内的不少考古项目都愈发重视“公众考古”,考古学者也不再视公众考古为“不务正业”。让公众了解考古工作、考古过程,已经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之一。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了首届公众考古论坛,为考古学者与考古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也为公众考古事业的推动做出表率。
2015年6月,圆明园内的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在西洋楼遗址考古现场,四周没有封闭围挡,仅设立简单隔离标志,民众可近距离目睹考古发掘全过程。
2016年9月,吉林省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辽、金、元为主要时期的考古发掘现场……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杨军早前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古要走向大众,公众有知情权、有参与权,最后使公众反过来对文化遗产更有保护意识,共同参与进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