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机构存在不同定义 联合国就有至少3种划分
14-35周岁,是刚刚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的青年年龄范围;而联合国官微此前则指出,“青年”应该是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明明觉得自己还在含苞待放时刻的90后,一会被列入中年范畴,一会儿又回到了青年队伍,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青年到底应该怎么界定?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
实际上,根据各自的侧重点,联合国、世卫组织、教科文组织、统计部门和共青团等不同机构、组织,对于青年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划分。出处不同,也难怪老百姓搞不清楚了。
概念确立于19世纪
最近有一篇文章被热转,其中提到,根据幸福感,重新定义青年在“15到24岁”,联合国官微对此表示肯定。15到24岁,难道意味着1992年以前出生的都归入中年人队伍?这个消息,让许多“80后”、“90后”纷纷表示“扎心”。
其实早在2016年五四青年节,联合国官微就曾声明: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就开始了自我调侃:90年的阿姨要去跳广场舞了,别拦我;请问我80的,高龄补贴怎么还没发……
而近日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
通过查证可以发现,“青年”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于19世纪。“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没有‘青年’这一概念,而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不同于少年、成年、老年的过渡期出现了,也就是现在的青年。”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告诉记者,在中国,“青年”一词是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及1919年五四运动后才逐渐被广泛使用的。
“青年”的界定不统一
那么,究竟哪个年龄段的人可以称作“青年”呢?
其实,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因为它不仅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多个标准来定位,也能用最简单的年龄来划分。
“即使是联合国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年龄划分。”黄洪基说,1985年联合国首次将青年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而根据2013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分段,14-44岁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青年,则是年龄在14-35岁的人。
在中国,统计部门将15-34岁的人视为青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会员年龄为18-40岁。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年龄为14-28岁,港澳台地区则把10-24岁的人认定为青年。
“青年”是一种心态
现在我国共青团团员年龄为14-28岁,然而在过去则是15-25岁,这一年龄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什么呢?
随着社会、劳动力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期提前了,与此同时,青年接受培训、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因此共青团对原有的团员年龄段进行了扩大。“现代人结婚普遍延后,寿命也越来越长,因此青春期随之变长。”
在黄洪基看来,他更认同中央对于青年是14-35周岁的界定,对青年发展更加有利。“规划的制定、包括年龄范围的划定,都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我国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他说,“例如现在北上广比较严重的‘剩男剩女’现象,也被涵盖到了此次规划当中。”
然而一个人是不是年轻,并不能简单地用年龄界定,若怀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谁又能说他的心里不是住着一个青年呢。
相关:90后已叹人到中年 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年龄为15与24之间
网络配图
90后已叹人到中年,你到底还是不是青年? 2016年5月4日,联合国官方微博称,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对此,有网友评论说,“没有一点点的防备,就这样步入了中年。”在争论“青年”界定之际,近年来,一直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多数年轻人生活在房贷、职场、育儿、养老等压力之下,所以气质多是朝气丧失、暮气沉沉。在北京工作的杜晨(化名)生于1990年,他对青年的年龄跨度划分更为狭窄,他对中新网记者说,“18-24岁,研究生毕业之前才是青年。”
又到一年青年节。近年来,舆论中对于“青年”该如何界定的争议不断,各种版本的年龄划分甚至出现了“数据打架”。此外,互联网上,诸如80后感慨“老年危机”、90后自叹“人到中年”,年轻人的“叹老”现象也引发关切。
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段,青年一代为何感叹“未老先衰”?30多岁真的已不再是青年了吗?青年一代究竟有何困惑?
“我是一名90后中年人”
——“青年”与否,更多是心态差异
关于“如何界定青年”的讨论,起始于一年前的今天。
2016年5月4日,联合国官方微博称,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对此,有网友评论说,“没有一点点的防备,就这样步入了中年。”
“我叫许豪杰,我是一名90后中年人……”每创作一条视频,1990年出生的自媒体创业者许豪杰都会在视频中这样介绍自己。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是因为他曾看到有篇文章说:1992年出生的都是中年人了。
90后作家、《超级演说家》全国季军、创投界的Papi酱……许豪杰身上的这些标签源于他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的小有成就。
联合国对“青年”的年龄界定,在许豪杰看来“根本无所谓”,他直言,“说我是老年人,我还是这样生活,爱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对我的生活没有影响。”
许豪杰认为,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相对于精确的年龄区分,更多应该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进入“中年”前,他开了场音乐会
——“有的人也许可以一辈子当青年,我愿成为这样的人”
今年2月18日,1988年出生的北漂青年陈昊在北京的一家酒吧里,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他对中新网记者说,“现场500位观众成全了一个爱做白日梦的我。”
北漂打拼多年,在步入而立之年之前,陈昊实现了他自己需要“趁年轻”来完成的梦想。
“在外打拼的日子里,总是有些无情的经历在摧残着你,有些人爱怀旧,实际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疑虑,因此要经常提醒自己记住当初的决定。”
陈昊表示,青年的界定也有在心理层面上的,他说,“有的人也许可以一辈子当青年,我愿成为这样的人。”
90后真的老了吗?
——不仅针对年龄,更多的是自嘲
在争论“青年”界定之际,近年来,一直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多数年轻人生活在房贷、职场、育儿、养老等压力之下,所以气质多是朝气丧失、暮气沉沉。
在北京工作的杜晨(化名)生于1990年,他对青年的年龄跨度划分更为狭窄,他对中新网记者说,“18-24岁,研究生毕业之前才是青年。”
在欧洲读完硕士回国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杜晨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房,但往后,他已感慨自己所谓的“中年危机”——房贷要还,职业规划模糊,至今单身未婚。
他认为,“90后说自己老了,不仅针对年龄,更多的是心态上的自我嘲讽,这种自嘲来自对一些现实状况的无力改变。”
“未老先衰”的困惑如何释怀?
——让年轻成为资本,让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面对丛生的机遇,当下不少年轻人又不知如何把握。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拉近了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生游戏”里高级玩家和菜鸟的距离,它自动屏蔽了成功人士付出的成本,直接告诉所有人成功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嘲自己是“中年人”的许豪杰对中新网记者分析,一些年轻人遇到工作不顺心、感情不顺利时,各种情绪会让自己产生沮丧感,“叹老”正是他们的抒发渠道。
然而,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需要面对他们那个时代里青年所独有的激情与责任,彷徨与压力。
有观点指出,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让年轻成为资本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媒体:90后的"中年危机"是"假矫情"还是"真焦虑"
2016年5月4日联合国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称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群体。按照这个说法,1992年以前出生的“小鲜肉”们得赶紧撕下身上的标签,因为你们已经步入中年了。
不管是“34岁老来得子”,还是联合国官方微博发布的有关青年的定义,网络上这些抓眼球的表述总是如一记春雷,引来无数吐槽和板砖,不过也有不少人“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