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
2014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三顾周庐”,邀请著名政治小说作家周梅森创作一部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当下形势的反腐题材电视剧。
这是《人民的名义》故事的开端。
对于第一次邀请,周梅森拒绝了。虽然作为范子文的老朋友,他希望与其二度合作,但考虑到当时的形势,他心存顾虑。
周梅森以创作《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他的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2003年,他与范子文首次合作拍摄了电视剧《国家公诉》。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当时审查的艰难就令他印象深刻。
周梅森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国家公诉》在审查过程中被要求修改了八九百处。而此前他编剧的另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绝对权力》,则经历了7次大的修改和8个月的严格审查,差点儿被毙。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限制“涉案、反腐、恐怖”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时段,要求其退出黄金档。随后,反腐剧进入十年左右的“沉寂期”。2004年至2014年间,只有《我主沉浮》《高纬度战栗》等少数几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播出。
当范子文找到周梅森时,形势尚不明朗。周梅森担忧,在政策宽容度很低的情况下,即使创作出来也难以通过审查。他问了范子文两个问题:反腐剧究竟能不能写?能写的话,尺度能有多大?
范子文比周梅森要乐观。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反腐败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已经有多位“老虎”落马。此时需要一部可以反映时代、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体现国家的反腐败大局。
带着周梅森提出的两个问题,范子文找到当时的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
他问:能不能写?
李京盛说:能写!关键是看谁做?谁写?怎么写?
李京盛指出,最好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等有关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制作,编剧的人选,他推荐了陆天明、张平、周梅森和刘和平四人。
对于怎么写,李京盛明确说,要从反腐的角度切入,是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其指导思想是七个字:反腐、倡廉、正能量。
2014年11月30日中午,南京,范子文第三次找周梅森谈反腐剧的创作。周梅森说:“我请你吃饭,我们是好兄弟,只吃饭,不谈剧。”同席的还有江苏省两位检察官。饭桌上,检察官谈论他们办案的感受,“他(周梅森)就来情绪了,激动之后就说这个事可以干。”
2015年3月9日,周梅森的59岁生日。当天,他开始正式动笔创作。厚积而薄发,一周后,周梅森便拿出了两集剧本。
周梅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至今,他一直笔耕不缀。开始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他的抽屉里已经有了好几部小说的部分内容。“有的写了一大半,有的写了五六万字,还有的十几万字,最多的已经写了二十万出头。”
周梅森没想到形势变化得这么快。他本以为至少还要等几年,他的这些小说才能重见天日,现在机会说来就来了。八年来对反腐现实的密切关注,多部小说里的素材积累,在创作《人民的名义》过程中,他形容自己的灵感“几乎是喷薄而出”,“写得非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