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原网> 中国聚焦 注册登录

行走大运河 | 身居隋唐大运河中心的洛阳 打赢了城市发展“翻身仗”

2020-10-29 15:05:03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字号  

  不到洛阳,不知武皇之气象。武皇气象之宏大,又与流经洛阳城的大运河直接相关。10月24日,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洛水侧畔的洛阳,探究水与城的兴衰秘密。

  史书记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隋炀帝有意迁都东京洛阳,命官营造“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的洛阳城。

▲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北角外,是隋代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国家漕运官仓,在整个大运河转运过程中起着中转站和储备库的作用。

  与此同时,隋大业元年(605年),为了加强首都洛阳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隋炀帝下令在洛阳开凿通济渠,以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为基础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纵横连接五大水系,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

  这条运河就是后人常说的隋唐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长约5000里。其中,通济渠洛阳段开凿最早,是隋唐大运河的起始段。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4个时期530余年。

  大运河的开凿促使洛阳工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洛阳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

  隋代洛阳城内有三市:通远市、丰都市和大同市,到了唐代则成为北市、南市和西市。这三个集市附近有码头,云集来自各地的货船,市内有重楼迭阁的商铺和旅店,商品琳琅满目,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胡人和沿运河而来的外国商人或使者也漫步于洛阳街头,洛阳呈现出胡汉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景象,“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

  有运河支撑,洛阳城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中的顶峰阶段。隋唐洛阳城是公元7至11世纪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陪都,历时530年之久,见证了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应天门考古现场,道路清晰可见。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包括隋唐大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洛水在流淌,城池亦重现。经年努力,洛阳市又重建了运河文化遗产之一的隋唐应天门。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也是隋唐洛阳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

▲洛水穿城而过,隋唐洛阳城兴旺起来。

  历史上,应天门曾多次易名。隋代初建时称“则天门”,取“以天为则”之意;隋末王世充盘踞洛阳,将“则天门”改称“顺天门”,取“顺天应时”之意;不久王世充败,恢复“则天门”旧称。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因避其母武则天名讳,改为“应天门”,取“应天顺民”之意。

▲站在应天门城楼远眺,古与今都到眼底。

  这座雄伟的历史之门见证了隋炀帝杨广入主东都、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唐玄宗接见日本遣唐使……而最受瞩目的则是公元690年,武则天登上此门,改国号为周。到了公元2020年的今年中秋夜,它又是央视中秋晚会的会场。

  登高应天门后,古今尽收眼底。“行走大运河”采访团顺运河遗迹而行,听着今人围绕大运河奏出的华美乐章,好似也看到了当年的繁华盛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