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7月29日讯(记者 孙宗顺 摄影 李刚 通讯员 薛云鹏)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品牌农业,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手段。地处北纬37°的烟台,是大有可为的热土。日前,记者跟随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的“2020烟台市首批‘菜篮子’示范基地(企业)暨烟台县域农产品品牌全国媒体‘云’推介”活动来到莱州市,探访莱州市吕村大姜批发市场,看莱州大姜如何“握掌成拳”,叫响农产品品牌。
变化:“握掌成拳”带来产业集聚效应
“莱州大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莱州市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当地已有600多年种植历史,尤其是王河流域沿岸,水质好、沙土地,出产的大姜块大、肉质肥厚、颜色鲜艳有光泽。但在几年以前,每到大姜收获季节,姜农分散在各地销售,标准不一致,大客户来了想收齐货往往要东奔西跑好几个洗姜场,费时又费力,且价钱要低于市场更成熟的潍坊昌邑等地。
一盘散沙式的传统销售模式,制约了莱州大姜的发展,也倒逼当地企业思考转型谋求品牌经营。2015年,由莱州市旭斌果蔬食品有限公司承建,总投资约3000万元的莱州市吕村大姜批发市场开工建设,并于2016年开始投入运营,成为是烟台市区域内第一个最专业、最大规模的大姜批发交易市场,市场占地面积80亩,建有30条洗姜流水线,3000吨保鲜冷藏库。
莱州市吕村大姜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旭斌介绍,市场开市以来,交易量逐步攀升,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市场的大姜交易价格,决定着半岛地区的大姜价格走向;莱州大姜的销售价格平稳上升,每公斤大姜的销售价格平均上涨了0.60元左右,每年产生的社会效益高达3亿元;市场的建立,显著拉动了莱州大姜产业,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6万亩,上升到目前的10多万亩。
收获:引来北京大客户姜农两亩姜赚八万
张旭斌介绍,自2016年开业以来,市场保持了高效的运转状态,每年实际运行时间在350天左右。目前,日均交易量约500吨,年交易量在15万吨左右,整个市场业户,交易额约10亿元。为100多户大姜经销商搭建了平台,也让莱州大姜走进了北京等地的大市场。
目前,吕村大姜批发市场在全国各地逐步叫响,提升了莱州大姜的市场形象,市场还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保持良好交流协作,争取了新发地市场的减入场费优惠政策,降低了莱州大姜进入新发地的门槛。现在,莱州大姜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莱州大姜已近成为北京市民菜篮子的不二之选。经过全新设计包装的莱州大姜已成为广受北京消费者认可的高端大姜。
市场带来集聚效应,获益的是姜农,今年61岁的娇家村民杨忠田种姜已有9年,今年的行情让他颇为满意,他说:“市场的标准差不多,看大小、表面光滑程度,我卖的姜有六块八毛钱一斤的,也有六块六毛钱一斤的,价格挺好,已经卖了两亩地的姜,能卖大约八万块钱。”
前路:让市场更透明让出场大姜更安全
张旭斌表示,长久、可持续是批发市场的发展目标,为此,市场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保证了大姜的价格公开透明;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在多家果蔬网站注册,设立了莱州大姜批发市场微信公众号,每天在网上发布市场最新生姜价格;同时,市场内安装了LED显示屏,建立了市场农户微信群,便于及时发布本市场大姜价格及其他周边主要大姜市场的价格和上货量等信息。“市场越透明,越能良性发展,吸引更多姜农前来。”张旭斌说。
为保证上市的大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在莱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设立了快速检测室,购置了农残速测仪,聘请了专业检测人员,每天按10%的比例对市场大姜进行随机抽样、快速检测。张旭斌说:“为确保大姜产品质量更为安全可靠,我们还定期随机抽取样品,送到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公司进行定量检测,检测项目与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一致,并增加常用药的检测,检测项目达20多项,确保没有不合格的大姜流出市场。”
2020年初,为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政策的号召,市场积极与莱州市农业农村局质监科对接,设计制作并使用了富有莱州大姜特色的二维码电子合格证,消费者在购买时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该大姜产品的详细信息,真正实现了大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逐步增加了投入品使用、检测结果导入、品牌推广、销售途径导入等信息,通过小小一枚二维码实现大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及品牌推广一体化发展,促进莱州大姜一“码”走天下。
大姜种植离不开农药、化肥,为保障大姜产品安全,张旭斌不满足于只在大姜销售的中端发力,他依托合作社自有近6000亩土地,积极推行大姜标准化生产规程,生产优质、安全的莱州大姜,目前该项工作已辐射整个莱州10万亩大姜种植,让县域农产品品牌打造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