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原网> 中国聚焦 注册登录

重庆:产业扶贫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2020-04-16 13:19:10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栏的话

  人勤春早,时不我待。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阶段越要咬紧牙关、奋力冲刺。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为您定格脱贫攻坚一线的动人瞬间,与您一同见证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感受亿万人民团结一心、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3月下旬,重庆南川区金山镇院星村满山遍野的李子花开满枝头,一片生机盎然。花海中,63岁的贫困户陈秀英正忙着栽种中药材。“现在我有李子林的股份收益、中药材收益和劳务收益,每天都能收入100多元。”看到李子林的明显变化,陈秀英喜笑颜开。

  院星村有4000亩李子林,以前是村民各自零散种植,管理不规范,产量少、品质低。自从去年引进农业公司当“管家”后,公司对李子林的升级改造、日常管护、发展规划和包装销售实行了统一管理,为签订发展合同的50多户村民带来3份收入,村民的收益有了明显的增加。今年,农业公司还要扩大李子林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陈秀英的盼头更大了。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重庆聚焦深度贫困精准发力,各区县千方百计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产业经济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发动机”。

  “产业体系”成扶贫新动能

  酉阳县万木镇黄连村的菊花产业基地里,近段时间每天都有20多名村民忙碌着。“我已经在这里做了3年了,平均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正忙着为金丝皇菊育苗的马月仙说,在菊花基地打工不累,收入也比干农活高。

  这个占地34公顷的菊花基地,每年需向村民支付12万元土地流转费,平均每年的劳务费也超过50万元,带动了周边3个村的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增收。基地技术负责人李树昌说,育苗、栽种、施肥、搭架子、采摘、烘烤等环节都需要人手,多的时候需要80多人,最少的时候也需要20多人,当地村民基本上全年都有活干。

  酉阳县农业农村委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吴廷和说,黄连村的菊花产业是全县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酉阳县明确了各村重点扶贫产业类别,建立完善以村为单元的产业扶贫项目库,确定了“6+N+1”的扶贫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山羊、青花椒、中药材、蔬菜、茶叶、油茶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及中蜂、荞麦、冷水鱼、麻旺鸭等N个区域特色产业,与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旅融合产业共同构建扶贫产业体系,全力助推脱贫攻坚走向深入。

  据吴廷和介绍,酉阳探索构建的“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中药材、优质稻、青花椒等订单农业面积27000公顷,每年订单金额在8亿元以上,覆盖带动15000余农户增收,其中有5000余户是贫困户。全县还规划了665个特色高效产业项目,按照全年87000公顷的目标布局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已完成84000公顷。

  “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

  巫溪县文峰镇的徐声兰多年来一直在外务工,春节返乡后因为疫情防控滞留在家不能外出,社区干部获悉后很快帮助她在镇里的就业扶贫车间峰登鞋厂找到了工作。“不能出去打工就怕没有收入,感谢社区干部帮我找了一份家门口的好工作。”43岁的徐声兰高兴地说。

  “徐声兰虽然刚来厂里上班,但她之前学过缝纫,有底子,再熟练一段时间后每月肯定能拿到3000多元。”鞋厂负责人指着贴在墙上的工资表介绍说,厂里有10多人原来是贫困户,现在每月工资都超过了3000元。

  贫困户康中庚是就业扶贫车间最近招收的电商“学徒”。工厂安排师傅,对着电脑仔细教他如何开网店:“你点开这个窗口,搜索引流关键词……”各式各样的布鞋是峰登鞋厂的招牌,这些布鞋早已远销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除了和客商直接对接,电商成了销售的主要渠道。

  2019年,巫溪县共投入财政资金450余万元,扶持建设鸿驰鞋业、明申肥业、红池腊鲜、巴山灵芝等企业用工平台,贫困家庭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1.5万元。

  “产业村长”显身手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属于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也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针对产业扶贫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三义乡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负责人和培育本地带头人作为“产业村长”,带领贫困群众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和创立扶贫车间。2019年全乡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了10.7万元,贫困群众人均直接增收1150元,探索出了一条稳定的产业脱贫路。

  “我已自掏腰包10多万元,为农户免费发放了肥料、种子和地膜等生产物资。”3月16日,在三义乡政府会议室传来了小坝村“产业村长”张春花的声音。为提前谋划好贫困群众今年的增收产业,驻乡工作队邀请了4位产业村长讨论备耕备种等情况。

  做辣椒产业已经有8年的张春花,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的1000多亩辣椒,去年亩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今年行情应该会更好,所以我也下了‘血本’发动更多村民种辣椒。”张春花说。

  开春以来,莲花村、龙合村的羊肚菌相继进入采摘期。“今年的羊肚菌质量很好,大的一朵就可以卖10元钱,平均亩产值在2-3万元。”来到偏远的莲花村一待就是两年多的侯春均,在莲花村800多米高山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羊肚菌种选育室、种植大棚、食品加工车间已相继建成,羊肚菌面、菌汤罐等产品已研发成功,产业初具规模。因为把羊肚菌“种”成了好产业。侯春均也在去年10月份被三义乡聘为莲花村的“产业村长”。

  据侯春均介绍,莲花村食用菌基地已被评为重庆市食用菌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今年全市约有1000名从业人员将到基地接受培训。“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办好培训的同时,组织农户做好食宿服务等工作,为当地村民拓展增收渠道。”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