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孟勤(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今世界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方面,都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选择,迫切需要一种合理发展理念提供给世人,以便能够指导人类社会走出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应了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对人类与世界何去何从的问题给出了积极的应对方案。因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广泛的价值意蕴,不仅关乎中国人的命运,同样也关乎世界的命运。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无疑具有现实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价值
从根本上说,西方现代性社会危机首先是世界观危机,西方社会对世界观的碎片化理解使他们对整个世界缺乏一种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确行动的信念。因此,破解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首先在于解决碎片化的哲学倾向,建构一种完整的新型世界观,以指导人们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看法。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不同,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改造自然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向度来看,对人在世界中位置的设定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将人摆置在自然之下,形成自然神圣的宇宙本体论;另一是将人摆置在自然之上,形成了人本主义世界观。然而,无论是宇宙本体论,还是人本主义世界观,均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奴式”建构。当今生态哲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没有走出这一窠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提出,代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生态危机而作出的理性而明智的选择,表达了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根本看法。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世界观的意义,这种新型世界观超越了人与自然“主奴关系”结构,建构起人与自然的平等正义秩序。因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表明人不在自然之下,也不在自然之上,而是在自然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彻底消解了人与自然的“主人”与“奴隶”,“中心”与“边缘”结构,从而建构起人与自然在价值地位上平等正义的关系秩序。当且仅当人与自然平等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当且仅当人与自然平等和谐,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落实到人的行动上,转化成为人们行动的信念,必然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态度,生成既对自己负责、亦对自然负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产生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行动方式。由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具有普遍性意义,理应成为人类行动的纲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序幕,使得西方社会发生转型而走向了工业化发展道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中世纪广泛流行的禁欲主义,积极倡导物欲满足和感官快乐。在物质丰饶中纵欲无度,便成为西方现代性社会的滥觞。就此而言,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本质是只让人活而不让自然活的现代人存在方式,属于现代性社会的精神气质之一。然而,西方生态危机发生之后,反对现代性,实现经济零增长,实现地方自治,回归到传统乡村社会,走小国寡民之生活的道路,又成为后现代主义滥觞。
工业社会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必然遭到社会正义的广泛批评。但是,退回到传统乡村社会,过一种刀耕火种的物质贫乏生活,为了让自然美丽而剥夺人的正常需求,又违背了人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意愿和权利。人类何去何从,成为当代世界不得不严肃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就为人类社会发展谋划了一条合理而可行的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人类需要继续行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去实现人类的普遍幸福和人类的普遍解放。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普遍权利,而且就全世界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摆脱贫困,中国也还有一部分人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人类的普遍幸福并没有实现,人类还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但是,走现代化道路必须克服西方工业社会造成的只让人享乐而让自然死亡的弊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自然环境美好而人的生活贫乏的道路,也不同于现代社会奢侈浪费而自然环境遭殃的道路,它吸收了它们各自的优点,保证人类生活幸福,又让自然环境美丽和谐,因而具有传统社会和西方现代性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由此可以确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封建主义,就在于它拥有比封建主义更为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益优先,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不可克服的矛盾,需要社会主义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对其进行超越。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先进生产力就是更为发达的生产力,殊不知,这是对先进生产力一种纯粹的“量”的理解,完全忽视了先进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力先进于资本主义,首先在于“质”的规定性方面。当代世界必须以绿色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才能保证人类永续发展。
绿色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经典表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立了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即以生态、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从生态效益中取得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自然环境欣欣向荣的存在,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只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不顾及自然界死活的缺陷;又克服了传统社会对自然不敢有所作为而导致人的物质需求不足的局限性。过去的固有思维总是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要么追求经济增长而放弃环境保护,要么追求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增长理念将打破这种魔咒,人与自然双赢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人类社会普遍选择的生产力。
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成果
任何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内在蕴含着某种社会诉求,都是在某种社会关系内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不例外,其也要求某种社会关系与其相适应,以便通过社会制度的合理建构,保证其自身的实现。一种良好正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秩序,需要一种良善的社会正义秩序来保障,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是同人与人之间平等共享统一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人人平等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必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平等。如加拿大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莱斯论证了控制自然是为了控制人,美国绿色理论家默里·布克钦指证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平等根源于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身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平等性质,因而其必然要求建构一种人人平等的社会正义机制,以保证人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人参与的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果是人们共同创造的,因此,人人理应平等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深刻表达了这一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在国际层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的完成和国际正义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生态危机不是某局部领域的自然环境破坏,而是生态环境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对生态危机的消除也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而必须是全球应对。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之中,面对生态危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正是生态危机的全球性,以及生态危机治理的世界性,决定了生态危机治理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是世界性的共同行动,只有各国联合起来结成命运共同体进行共同治理,建构一种国际公平正义秩序,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成果。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