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天道酬勤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里,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北斗卫星全球组网,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作为奋斗者,他们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讲述我国科技战线上奋斗者的幸福故事。
地处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基地,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发射任务的紧张气氛中。
这里的后勤保障工作没有节假日、不分时间点,保障中心西昌基地项目经理李建斌已经这样度过了十个年头。
2017年,他所在的后勤团队共保障9次型号试验任务,供应菜品500余种,车辆累计行驶55万公里以上。
看得见的数字背后是看不见的辛苦: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采购员每天凌晨4时从基地外出采购;接送试验队员的司机师傅提前5分钟到位、24小时待命。
型号任务和儿子结婚时间冲突,李建斌放弃回家选择任务。“安全无事故”,5个字高悬于顶,也是所有后勤人的“初心”。
苏向阳在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万源科技公司电源系统部任职,虽然不是西昌人,但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出差”。
为了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他已经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住了两个月。2017年在型号发射任务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他驻守靶场超过160天。
今年进入高密度发射期,工作和个人之间的冲突成为航天人的日常考验,但为了确保北斗卫星如期完成全球组网,苏向阳这样经验老道的人员将继续“为了卫星走西昌”。
任务当前,他“说走就走”。看到丈夫能为国人的自主导航梦出一份力,妻子郭婷婷既支持又骄傲。
今年30岁的杨自鹏看着不大,却被试验队齐齐唤作“老杨”。这是因为这位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远征上面级设计师对产品状态非常熟悉,上面级某个产品装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图号、用什么规格的螺栓、安装力矩多大等,专家“老杨”都如数家珍。
今年是中国航天高产的一年,远征系列上面级也迎来高密度发射,将执行9次发射任务。之前每执行一次任务,发射队员需要在发射场连续工作28天——在2018年如此高密度的发射计划下,将近1个月的工作周期会占用大量人力资源。
杨自鹏总结过去的发射场工作经验,通过合并工作项目、并行开展工作等多种手段,将原来28天的工作时间缩短到20天,并成功应用于远征一号上面级遥四、遥五任务。能为后续任务解放更多人手,“老杨”很高兴。
从2000年10月31日到2018年2月12日,经历27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将33颗北斗卫星成功护送升空,它也被称为北斗组网工程的“专属列车”。
“北斗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自己能够参与其中,与大家一起见证国之利器的成长,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感觉特别自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吴振宇说。
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预计将完成14次发射任务,包括10次北斗发射任务,送18颗卫星上天。
在西昌默默工作的李建斌、苏向阳、杨自鹏们,组成了保障“卫星专车”的无数双手,共同托起北斗这闪亮的星。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刘义阳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