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国聚焦 注册登录

沙漠腹地的“职工小家”(组图)

2017-09-10 00:01:29来源:中工网
字号  

  中工网讯(记者 秦笑语)在距离北京约1000公里的毛乌素沙漠腹地,如星空般散布着数百个集气站。它们将深藏在地层深处的清洁能源采集出来,源源不断的输往北京方向,变成千家万户的饭菜飘香和冬季供暖。处于大漠深处的集气站通常只有几名、十几名职工在驻守,他们在远离城市和家人的荒漠上组建起“新家”,用青春和信念建立起沙漠中的“职工小家”。

  近年来,在防风固沙工程的影响下,毛乌素沙漠不再是一片不毛之地,人工种植的成片的沙蒿等耐干旱植物将沙砾团团包裹住,使得荒漠呈现出更多生机和绿色。从最近的县城到达位于沙漠腹地的长庆第五采气厂作业一区的苏东-16集气站,需要在丘陵沙地中驱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在广袤的稀树和沙丘中,这座由黄色砖墙围起来集气小院显得突兀而又孤独。

  

  苏东-16集气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里格气田,是长庆油田设计规模最大的集气站,达到400万立方米/天。从2012年11月建站投产至今,该站已经为首都及周边地区累计输送天然气17.3亿立方米。苏里格气田则是我国目前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探明储量6025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6亿吨的大油田。由于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因而苏里格气田成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气源。

  走进这个沙漠中的集气小站,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整洁有序:一边是布满采气树的生产区,一边是用于值班管理和职工住宿休息的生活区,处处窗明几净,令人眼前一亮。集气站内的几名年轻职工就在这个几十平方米的院子里工作、生活,连续一待就是几十天,甚至更长。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承担着很重生产任务的集气站却只有9名员工,六男三女,平均年龄只有26岁,绝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

  

  8月正是苏里格气田的黄金季节,持续的高温酷暑考验着每一个坚守在生产一线的采气工。班组员工栗海涛告诉记者,“苏里格”是蒙古语“半生不熟”的意思,传说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到此,在肉煮到半生不熟的时候打了一场胜仗,苏里格由此得名。

  只见烈日下,集气站内有采气工一遍遍巡回检查的身影,采气树下有他们井口操作的脚步,豆大的汗珠夹杂着粉尘汗水浸湿了红工装,片刻又被烘干……但与夏季短暂的酷热相比,沙漠地区长达半年的严冬则更加难过,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七、八级的风力,卷杂着沙砾尘埃、铺天盖地,使同样的采气工作变得艰辛异常。

  苏东-16集气站按照“345”班站安全管理法,即“三今”、“四步”、“五自纠”开展班组管理工作。“三今”为:站上的每位员工每月都要当一次培训师、安全员、体验班站长,通过换位思考的模式,让站上的每位员工参与到管理班站中的工作中来,既减少了平时工作中的摩擦,又能汇集集体的智慧不断改进工作中的问题,让所有人一起成长;“四步走”是让大家走进现场,着眼于现场,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及时地发现隐患;“五自纠”就是要提高安全意识,发挥主人翁作用,“安全生产从我做起”。

  该站先后获得“长庆油田公司模范集体”、“感动长庆十大标杆集体”、“长庆油田公司基层建设示范点”、油田公司绿色基层队(站)等荣誉。28岁的副站长白王畹力多次在长庆油田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成绩突出,现在正在参加9月的中石油集团公司2017年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的集训,成为年轻员工学习的榜样。

  

  工作条件虽然艰苦,沙漠生活的枯燥乏味则是更大的“敌人”,团结和关怀是治愈孤独的“良药”。班组成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以站为家,进而也形成了小站文化——“我的班站我的家”。在这个小家里,大到图书角、DVD等文娱设施,小到各类运动器械和棋牌,“家”文化的理念处处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细节中。

  平日里,大家在站里轮流值班、洗衣、做饭、休闲娱乐,闲暇时间用来看书、下棋、唱歌、画画、上网冲浪……公司工会为每个集气站配套了相关娱乐文体设施,并想方设法开通了无线网络,方便职工上网学习娱乐、与家人视频通话。

  班组文化墙上贴满了组员的全家福和摄影、绘画作品:雨后夕阳下美丽的集气站、大家扫雪时的欢声笑语、过年时做团圆饭的温暖画面等。一名90后组员在文化墙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虽然我们刚毕业就远离了在城市里的家和亲人,但我感觉我在苏里格又找到了一个新家、有了更多亲人!

编辑:刘丽雅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