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 张毅力 徐驰 霍亚平
[编者按]
一座丰碑人敬仰,不朽精神励后生。兰考率先脱贫“摘帽”后,人民网记者走进这片热土,点滴记录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蜕变”历程。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说,在焦裕禄精神鼓舞下,兰考全县85万群众同心协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过脱贫攻坚穷坎的兰考,已经奏响新“号角”,确保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兰考县谷营镇姚寨新村社区 霍亚平 摄
“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
兰考,这片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时常挂念的地方,变了。
黄沙地活了。曾经的风沙盐碱地,如今瓜果连片;荒僻破败的农村,旧貌换新颜。
景色在变,人也在变。干部的鞋上多了泥巴,“老困难户”眼中有了希望。
2月24日,兰考县正式通过验收,贫困发生率降至1.27%,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
兰考也没变。
“焦裕禄”还在。县委院里,灯火常常夜半方熄。黄河岸边,焦裕禄当年树立的“四面红旗”依然飘扬,防风固沙的泡桐已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脱贫攻坚,兰考不掉队;全面小康,兰考已启程。
图为兰考县红庙镇的蔬菜大棚,县里发挥农业合作社作用,引导群众脱贫致富。霍亚平 摄
动力之变
脱贫不再等靠要 改革激发精气神
残疾半辈子,穷了半辈子,如今,郝金刚又在村里挺起腰杆。
老郝是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村民,早年在砖窑干活砸断脚,落下终身残疾,与两个幼女相依为命。
县里给贫困户建档时,老郝家被定为“兜底户”。
“第一次家访,他家里连个能坐的凳子都没有,对人爱答不理。”兰考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郭杰说,由于长期贫困,自卑的老郝少与乡邻往来。
“兜底户给够补助款也能完成扶贫任务,但一味‘输血’,只能养懒汉。只要有一点发展能力,就要扶他们站起来。”郭杰说。
工作队帮郝家建院墙、盖厕所、添桌椅板凳,慢慢取得老郝的信任。郭杰劝老郝在家搞养殖,带着他参观县里的养殖场、拜访邻村的养殖户,最终老郝动了心,“就养它两笼兔子试试”。
这一试,试出致富路。2015年7月,老郝用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买来25只优质种兔和饲料,建起兔舍。2016年,他卖7批兔子赚1万多元,全家轻松脱贫。
“没想到,我残疾半辈子,还有翻身这一天。”一向封闭的老郝“敞亮”当老师,“谁想学我都教,今年再建几个棚子,给乡亲们育点儿种兔,带着大家致富。”
在兰考,还有很多“老郝”。扶贫两年,扶起了兰考困难群众干事的信心。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则来自持续不断的改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曾指出:“把兰考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根本靠改革。兰考高档家具及木业加工、特种车辆及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比较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潜力也很大,要努力做精做大做强。要开动脑筋,打开大门,引进来,走出去,激活各类生产要素。要充分运用省直管县的体制条件,精心运筹、大胆实践,在县域改革中走出一条好路子。”
为发展松绑,兰考目标明确:改革围绕“人”“事”“钱”,激活每一个细胞。
2016年,兰考乡镇党委换届,80后村支书代玉建被选为仪封乡党委委员。代玉建离乡多年,两年前响应号召回老家带领乡亲们脱贫。“没关系、没背景也能快提拔,我回来对了,踏实干事就有回报。”代玉建说。
其实,这正是兰考围绕“人”改的导向:想提拔,去一线。
兰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席建设介绍,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兰考提拔重用一线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围绕“钱”改。兰考在全省率先建立“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钱咋花,群众说了算,信息透明,向全县公开。此外,县里先后拿出3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扶贫产业贷款3亿元,一大批扶贫产业得以兴起。
围绕“事”改。兰考县建立大督查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台账式管理、常态化督查。2015年7月份至今,共开展各类督查3000余次,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你是等靠要,还是主动发展?这是兰考干部、群众必须做出的选择。兰考主动求变,精神动力就来自于2014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改革贯穿始终。”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