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郑州十一中张烨评析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

2024-06-09 10:31:04 来源:中原网

张烨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地理组备课组长

河南省教学标兵

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郑州市师德先进个人

郑州市技术状元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最美教师

西南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素养导向能力为重 价值引领全面育人

2024年高考试题遵循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内容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注重考查关键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助力培育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立足考查地理基础必备知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有效引导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方向;以真实情景为载体,给学生以熟悉感,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引领提高学生核心价值

1. 反映时代进步,彰显中华民族力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加速迈向伟大复兴。高考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

2. 关注绿色发展,体现人地和谐思想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使学生理解并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新课标卷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

3. 关心国家安全,培育兴国时代新人

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所以新课程增加了“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这一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观念。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的特点,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辩证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引领提高学生核心价值,培育兴国时代新人。

二、服务选才,不拘一格,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重视考查地理原理,鼓励创新思维

地理试题通过新颖情境和灵活设问,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应用,突出问题的辩证性和开放性,考查创新思维。比如,全国甲卷6~8题,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生长的“冰川老鼠”为案例,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岩屑、矿物和矿物质的关系以及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差异,调用物质循环、温室效应等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苔藓球在极端严寒和营养贫乏的冰面上生存并营造出独立生态系统的过程。本组试题的解决就需要考生熟练地理基本原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 凸显考查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性表述,由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四大核心素养组成。  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中关于关键能力的定义和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地理知识获取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凸显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落实了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如全国甲卷第37题,以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形成和演化为素材,探究自然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考查学生地理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全国甲卷9~11题,以青藏高原东缘为背景,以沉积剖面中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与过程的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3. 注重考查综合思维,倡导灵活应用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等角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导学生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摆脱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能力,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国甲卷第36题,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产业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新课标卷6~8题,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为何能发育出雨林”“被普遍认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喀斯特地区为何能长出参天大树”,需要考生对喀斯特地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思考,灵活分析。

三、指导教学,以考促教,引导提升基础教育品质

1. 突出基础必备知识,促使“招-考-教-学”有机统一

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是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分解到每一条课标内容要求中。地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考查基础必备知识,以此,引导中学教学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使“招-考-教-学”有机统一,提升基础教育教学品质。如:全国甲卷1~3题,以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为案例,聚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布局规划,重点考查学生对功能分区与布局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新课标卷4~5题,以工业园区规划的各功能分区容积率差异为背景,通过文字信息与示意图的呈现,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功能疏解与再集聚的矛盾,考查学生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基于真实情景设问,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地理试题依据这一理论要求,通过设置多样的情境类型和灵活的设问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情境和任务为基础、考查素养的评价要求。新课标卷第37题,将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凝练成五个典型的地理问题,将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融入一个情境,涵盖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深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试题情境和任务高度统一,科学问题和分层设问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考查的深度,又引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图工具运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这些活动是地理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中要考查的关键能力,更是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2024年地理试题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传承了2023年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设问形式上与去年保持基本稳定,难度适中,都体现出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特点。选择体现时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相关素材,提供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开阔地理视野,使高考地理试题成为助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农业活动、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交通布局、文化旅游等都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类生产活动、社会发展等都蕴含着地理原理。将身边的地理事象引入试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跳出题海,反思总结,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抓住基础必备知识,提升地理关键能力。这样大家在应对地理试题时才能够游刃有余,高考取得高分亦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