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狼图腾》改编自中国小说,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图为剧照。
■本报记者 王磊
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的国际合拍片市场落幕。虽然只有两天时间,但是由中国、意大利、波兰、乌克兰等电影人合作组织的电影项目路演、制片人洽谈会、合拍项目培训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中外电影人。用意大利电影委员会主席斯特法妮娅·伊波礼蒂的话说: “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在形成吸引全球电影人参与合拍的力量,上海国际电影节则是承载世界电影人对话的最佳平台之一。”
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同20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中国电影界与美国好莱坞六大公司先后建立了合作渠道。
今天,中印电影圆桌论坛、第五届“美中影视产业博览会”发布会等活动将在沪举办,国际合作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看点之一。
对于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参加合作圆桌的海外电影人提醒:更需要在全球化资源运作中保持说好故事的自信。
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拥有放眼全球的电影资源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13部入围影片中,有三部是合拍片。跨地区跨市场跨文化的电影合作拍摄,已经在世界影坛形成趋势。中国年产电影约800部,每年的合拍片大约在60到70部。业内人士认为,合拍片的发展空间很大。而从《英伦对决》《长城》到《我们诞生在中国》等影片,通过合拍,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更多地与全球一流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人合作。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数据显示,《英伦对决》《长城》等在北美上映的影院数均达到两三千家,属于大片的发行规模。
那么,什么是成功的合拍片?中国电影人可以从合拍过程中学到什么?
在角色中加入一两个中国演员或者中国地标等有限的中国元素,这样的“合拍”作品,对许多资深影迷已经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业界人士普遍认可的合拍片之一是改编自中国小说、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狼图腾》。这部2.5亿元投资的影片最终取得约七亿元票房,并且获得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多个奖项。从取得电影改编权到实际拍摄,中外电影人前后花费十年。其中对各种资源的调配以及对最终银幕表现的苛求,几乎都被做到极致。一方面,剧组请来曾拍摄相关动物电影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让·雅克·阿诺;另一方面,98%实景拍摄,为了拍摄甚至花费三年时间养大了约40匹狼。此前,剧组联系加拿大的一位知名驯兽师时,对方坦言等这个电话三年了。
原来他早已看过英文版《狼图腾》,并且认定小说会被拍成电影,他更认定导演只可能是让·雅克·阿诺。
“拥有放眼全球的电影资源,可以帮我们应对当下最需要解决的专业人才和制作短板问题。”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认为,对于目前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而言,由中方主导创作,中外团队在故事创意和拍摄过程中相互支持,这种合拍模式的作用更大,“说好中国故事,最关键的是学习世界一流的创意手法和制作手段,抓住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关键环节。”
不是加入各自的油盐酱醋,合作更需要文化自信
“聚焦意大利”成为国际合拍片市场首次设立后的首个合作圆桌。有意思的是,意大利和中国的文化都十分发达而且个性鲜明,那么,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人该如何合作?
“演员、导演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但是合作讲述的电影故事必须具备鲜明的文化特质。”斯特法妮娅·伊波礼蒂告诉记者,合作拍摄不是各自加入油盐酱醋、做出一个大拼盘,而是通过各自的努力和理解,呈现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合拍片《末代皇帝》,演员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幕后团队来自更多国家和地区,但是观众会说电影讲的是中国的故事,同时也会认为这部影片‘非常贝托鲁奇’。”她说,你不可能为每个市场定制属于一部分观众的电影,那样你的想法只会混乱,合拍片尤其要有说好故事的自信——相信用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故事,能打动所有观众,这种自信既来自故事本身,更来自合作团队。
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加国际合拍片市场路演的八个电影项目,创作团队虽然年轻,却关注广泛。比如《机器老爸》项目,关注了成长过程中父爱缺失带来的问题,解决之道则涉及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战士觉醒》从中外年轻人的视角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类似穿越的手法以及“博物馆奇妙夜”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现代英国。一位参加路演的意大利电影人表示,年轻一代电影人关注的问题更加“全球化”,此时尤其要提醒他们,银幕需要更多元的文化和更有个性的讲述。“合拍片不能把个性给磨平了。一方面,电影本身需要更好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娴熟流利的电影语言最终也得为有个性有特色的故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