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焦点图中原网> 新闻中心 注册登录

70年时光流影 70行见证发展

2019-09-23 10:25:58来源:新华网
字号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4年,时任秦始皇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在陕西西安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清理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下图为2019年7月4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研究员兰德省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建立了显微分析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文物保存环境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室、综合文物修复室等,用最先进的文物科技保护技术为兵马俑的保护修复提供保障,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进入科技时代,兵马俑修复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70年时光流转,行业在变迁,不变的是中国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脚踏实地走向梦想的劳动者,是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每一个中国人,每一点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中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90万亿元大关。70年来,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沙漠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夏训诚(右)在罗布泊西部取沙漠样品(新华社记者赵昌春摄);下图为2019年5月30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工作人员王炳尧(右)、李云飞在宁夏中卫市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检测沙丘表面温度(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对沙漠进行治理。我国沙漠科学家从研究沙漠开始入手,发明了中国的“治沙神器”草方格。1977年,作为中国治沙经验的沙坡头麦草方格,获得国外专家一致认可,并成为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治沙方案。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推进,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离不开一代代沙漠科研人员的努力奋斗。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5年,广东中山无线电厂工人在装配电视机(资料照片);下图为2019年6月11日,在广东惠州,TCL电子高级工程师张琪(中)在TCL AI电视生产线上测试机器人工作状况(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电视机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的生产也由过去的人工制造变为智能化生产,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左图为1975年,在广东中山,卫生院的外科大夫在为病人做胆切除手术(资料照片);右图为2019年7月18日,在位于广东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陈凌武教授(左)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进行一台输卵管狭窄整形手术(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外科手术技术和相关手术辅助医疗设备的进步,给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变化,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7年,河南郑州铁路局信阳分局孝子店养路工区巡道工芦利连在夜间巡道(新华社记者樊鸣涛摄);下图为2019年1月21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工务机械段的钢轨探伤工准备出乘作业(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过去,巡道工只能走上铁轨,通过观察、用锤子敲等方法探查轨道。如今,巡道作业引入探伤车等先进设备辅助人工巡查。探伤工驾驶钢轨探伤车在铁路线上穿梭忙碌,为钢轨“把脉问诊”,及时发现并消除钢轨问题隐患。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8年,江西景德镇为民瓷厂工人在生产日用瓷(资料照片);下图为2019年7月26日,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工作人员黄旭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花瓶(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被誉为“中国瓷都”的景德镇,改革开放后因瓷重生。如今,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特种陶瓷、科技陶瓷等,景德镇正在打造陶瓷创新链、文化链、产业链。2017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达372亿元,艺术陈设瓷、高技术陶瓷占陶瓷总产值的近一半。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左图为1977年,河北石家庄分局石家庄列车段的列车员邸敬茹为乘客送热水(新华社记者朱力摄);右图为2019年1月21日,在重庆西开往广州南的D1867次列车上,列车员在车厢内为旅客送上新春祝福(包亮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列车提速升级和车厢环境改善,列车员的着装与仪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列车员的作业流程更加规范化,工作中也更加注重细节,力求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左图为1973年,李人帡(左二)在广西钦州坭兴陶工厂学习制作坭兴陶技艺(李人帡提供);右图为2019年6月14日,李人帡(左二)在广西钦州的车间研究坭兴陶雕刻制作工艺(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李人帡上世纪70年代初涉足坭兴陶艺,是坭兴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钦州坭兴工艺厂雕刻技工到现在的钦州坭兴陶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人帡与坭兴陶结下不解之缘。据他介绍,钦州坭兴陶以前受技术制约,成品率低、精品更少。现在随着各项技术难关的突破,坭兴陶的窑变成品率提高到90%以上,日用陶产品畅销国内外。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9年,湖北省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小读者准备暑期儿童读物(新华社记者张申明摄);下图为2019年6月21日,湖北省图书馆工作人员何菁在借阅区巡查(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我刚来图书馆的时候,全都是手工借还,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给每本书做一个卡片,读者只有通过卡片才能找到书。现在,读者通过自动查询系统就能找到自己想找的图书。”何菁说。图书馆数字化技术的引入,简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给读者带来了更好的借阅体验。 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9年,在江苏无锡,上海旅行社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太湖风光(新华社记者唐允礼摄);下图为2019年6月29日,上海锦江旅游的导游颜紫千带着来自哥伦比亚的游客游览上海豫园(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上世纪80年代初,假日旅游还是个新鲜事物,那时的导游更多的是带着国内游客在附近旅游。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很多导游成为了“民间使者”,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 新华社发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