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街巷有记忆,当你走在郑州的街巷,抚摸着城市文脉,这些老建筑一直在诉说,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老郑州图片
每一条街巷、建筑都印刻着城市的足迹和荣光,它们惊艳了时光,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郑州人记忆。
它们在说话,你听。
1
郑州二七塔最初并不是“二七大罢工”的纪念塔。
郑州二七塔老照片
1951年,在郑州举行了一场全国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作为这次大会的临时性建筑,一座高度仅有21米的小木塔被搭建在了现在二七塔所在的位置。那时,木塔上还写有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冯教授介绍,或许是因为离火车站近,或许是因为旁边就是二七烈士司文德、汪胜友英勇就义的地方——长春桥,普通市民误以为那是一座纪念“二七大罢工”的纪念塔,于是,“二七塔”这个称谓就沿用了下来。
郑州二七塔老照片
“1971年夏天,一场风雨过后,屹立了20年的木塔轰然倒地。群众自发要求建立新塔,这也成为全郑州市民的呼声。”当时的郑州市领导决定重建二七塔。建成后的二七纪念塔是我国独有的双塔形革命纪念建筑。塔高63米,塔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整个塔的形制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新颖独特、雄伟壮观。
郑州二七塔现照
时至今日,这座郑州曾经最高的象征性建筑,虽然已被周围高耸入云的商业建筑围绕,但它依然屹立在那里,依然是郑州百姓心中的一段记忆。
2
郑州火车站老照片
郑州火车站扼守国家中部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是中国铁路最重要的枢纽之一,京广铁路及陇海铁路两大铁路主干线、也是全路最大行包中转站,素有中国铁路客运的“心脏”之称,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战略地位。
1904年,第一声汽笛在小小的郑县响起,惊醒沉睡3500年的古城,郑州开始搭乘时代的列车,前进,发展,壮大,繁荣,开始承载太多人的喜怒哀乐。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100年前荒凉的车站如今已成为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汇集的繁华之地。
六七十年代的郑州火车站
如果把郑州市百年历史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那么郑州站就是这幅画卷中落下的第一笔。可以说,郑州火车站的历史,就是郑州发展的历史,郑州火车站每一次脉动,都鼓荡着郑州发展的血液。
郑州火车站现照
3
百年德化街
一部德化史,半部郑州史。
在郑州的老街中,德化街的名气很足,回眸往昔,这座百年历史的名街镌刻了郑州商业发展屡次变迁的印记。
百年德化街旧照片
始建于1905年的德化街曾是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见证过每天上万人的熙熙攘攘,目睹过二七商战的滚滚硝烟,经历过被新商业体角逐的每况愈下,而如今通过蝶变升级的德化新街,旧貌换新颜,被定义为“最懂年轻人的商业街”。
百年德化街现照
4
商城遗址
1950年,商城遗址由考古学家韩维周发现并报告文物部门,1955年,确定其为商代二里岗时期王室贵族的宫殿区。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直到1971年考古学家们才有机会组织有规模的发掘工作。
郑州商城遗址可能不像郑州其他的地标性建筑那样,拥有华丽的外表,络绎不绝的人流,但是他凭借着其自身的“生命力”仍然在郑州的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
它的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城内东北部近40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发现有大、中型夯土台基建筑遗存,应是商代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
5
玉米楼
2006年12月13日,千玺广场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7月15日建成封顶,以中部第一高的姿态崛起于郑东CBD双核心,再度刷新郑州新高度,无形中极大的拔高了“郑州人的身高”。
作为“中原第一高楼”,占地29181.7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主塔楼地下四层,地上61层(含观光层),中央高度280米。主塔楼部分包括了“全球智能化商务平台”的办公区,各部分组合对称、平衡,在湖水倒影中呈现出双倍高度,既很好地融入了周边环境,又展现出挺拔的身姿。在结构、幕墙等设施上,采用了绿色、节能、可循环的建筑设计。
该设计灵感来自“嵩岳寺塔”。
站在周边的高楼顶端向前望去,郑州会展宾馆如同一个巨大的金黄色“玉米棒”矗立在郑东新区CBD中央,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该建筑因外形酷似玉米棒,而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大玉米”,它不仅是郑州CBD的组合建筑,更是CBD的地标性建筑。
6
河南艺术中心
河南艺术中心位于郑东新区CBD核心区。由加拿大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卡洛斯 ·奥特设计。
灵感来源于河南出土文物乐器陶埙、石排箫和贾湖骨笛的造型,艺术墙的设计源自黄河波涛翻卷的浪花造型,是古代中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河南省艺术中心由五个椭圆体的长轴汇集于一个中心,意寓着郑州市作为中原之中心的地理位置。由大剧院、音乐厅、小剧场、美术馆、艺术馆5个单体建筑组成。
7
郑州鼎桥
位于郑东新区龙湖内环路上,西连龙源十六街,东接龙翼一街。它是国内首座“鼎”形斜拉桥,“鼎”形结构寓意“鼎盛中原”,展现了郑州厚重的地域文化。
斜拉桥以司母戊鼎为背景,桥上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及人行道的设置,也为市民观赏龙湖提供了绝佳地点,在兼顾交通的基础上承载旅游、景观等重要功能。
对于未来的郑州,究竟哪一个建筑能够成为新的地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郑州的新式地标更会层出不穷。对我们的城市发展,拭目以待。